為期8天的國慶長假落下帷幕,在濟南起步區,新開放的鵲山生態文化區(一期)成為濟南文旅“新頂流”,8天累計客流達到24萬人次,成為濟南文旅市場中引人矚目的“黑馬”。

這份熱度看似是節假日的偶然,實則是起步區規劃布局與市場需求精準契合的必然,其背后的“出圈密碼”,藏著新時代文旅項目的創新邏輯,更折射出濟南新城的功能升級。
出圈密碼一:全齡全時布局,打破客群壁壘
鵲山生態文化區的圈粉,在于精準抓住了全人群的多元需求。它沒有局限于單一主題,而是用“七大類二十三項活動”的立體矩陣,織就了一張覆蓋不同年齡、不同興趣的“體驗網”。


從客群維度看,這里實現了“老少咸宜”。年輕人在動感草坪追草地音樂節、逛國際漫展、看街舞大賽,解鎖青春玩法;中老年在云錦居沉浸式觀賞山東省園林文化藝術展,品味傳統雅致;親子家庭可以在海棠居百鳥科學展收獲互動樂趣。從時間維度看,這里構建了“日夜間無縫銜接”。
白天是生態觀光、文化品鑒、潮玩打卡的多元場景,游客可漫步鵲華中新園感受娘惹文化與南洋熱帶雨林景觀,也能打卡首店集群;夜幕降臨后,無人機表演、水幕電影、煙花秀次第登場,徹底打破傳統文旅項目“白天熱鬧、夜晚冷清”的局限。這種“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包容性策略,不僅匯聚了最大客流,更顯著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長,同時也為后續消費轉化打下基礎。
出圈密碼二:“首店”“潮流”雙引擎,撬動文旅流量
若說全齡布局是“出圈”基礎,那“首店經濟”與潮流賦能,便是鵲山生態文化區吸引流量的“核心抓手”。


鵲華中新園和泉韻LIVE街區引入多家山東省首店,如特定南洋餐飲品牌、漫讀書店、星際玩家潮玩店等。這些首店帶來的稀缺性產品和差異化體驗,形成了強大的市場磁吸效應,促使游客“為新品而來,為體驗買單”。
同時,園區也精準捕捉年輕群體的偏好,將動漫、電競、潮玩、光影科技等青年文化元素轉化為“流量杠桿”。鵲漫星海·鵲華首屆國際主題漫展、鵲野狂響·首屆草地音樂節、燃動奇械·機器人互動展演等活動,不僅內容新穎、互動性強,更具極強的社交媒介屬性。年輕人在這里獲得的不僅是娛樂,更是可供在社交媒體分享、彰顯個性的“社交貨幣”,從而形成“線下體驗-線上傳播-線下引流”的閉環,讓熱度持續發酵。
出圈密碼三:文化融合+國際視野
深植本土、鏈接全球鵲山生態文化區的爆火,不止于活動多樣,更在于文化的深度敘事與融合創新。它既扎得進濟南的本土根脈,又伸得出國際視野的觸角。比如具有代表性的鵲華中新園,沒有生硬復刻新加坡元素,而是為游客展現了一場“獅城風情與泉城底蘊”的深度對話。獲得新加坡旅游局授權的魚尾獅雕塑成為跨文化交流的地標;14米高的室內瀑布,既融合了南洋雨林的神秘感,又展現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境,體現黃河文化與南洋文化的深度交融創新;光廷數字藝術中心以科技重新演繹經典藝術,帶來跨越時空的沉浸體驗。同時,園區對《鵲華秋色圖》等本土文化IP的挖掘,以及《大羽華裳》非遺展演、宋風文化節等活動的舉辦,牢牢守住了本土文化基因。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中秋詩會》選址于此,更讓這片新城的文化氣韻被全國看見,極大地提升了區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種外融國際、內守本土的融合,恰好滿足了消費升級下,游客對高品質、差異化文化體驗的需求。
出圈密碼四:科技賦能場景,打造文旅新體驗
科技元素的注入為文旅體驗增添了全新維度。機器狗舞獅、阿爾法機器人編舞、書法機器人寫對聯等表演,將硬核科技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實現了從靜態觀賞到動態互動的轉變,尤其受到親子家庭的歡迎。1300架無人機構成的“空中畫廊”,變幻出“五星紅旗”“鵲山+華山”“黃河日出”“李清照”“我愛濟南”等具有特色的畫面,將愛國情懷、地方文化與前沿科技融為一體,帶來強烈的視覺與情感沖擊。水幕電影、沉浸光影等科技元素,與音樂節、市集、展覽等傳統休閑業態穿插結合,形成了“科技+娛樂”“科技+文化”“科技+生態”的多元體驗場景。科創與文旅的深度融合,不僅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滿意度,也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鵲山生態文化區的出圈密碼或許還有更多,比如其在“便民服務”上的周全考量,更讓這份火爆多了一份“接地氣”的扎實支撐,成為留住游客、贏得口碑的關鍵加分項。


據了解,鵲山生態文化區(一期)免費進場,無需額外購票即可進入園區公共區域,讓優質體驗真正惠及更廣泛人群。在交通保障這一節假日出游的核心痛點上,提前做好“大客流”應對預案,園區周邊共規劃4個常規停車場+3處應急停車場,總泊位超4600個,有效緩解游客的停車焦慮。
公共交通方面,濟南公交開通試運行K261路,并優化調整K135路,K89路、K130路、K173路等多條線路,讓游客“少換乘、快抵達”。
鵲山生態文化區的首戰告捷,不止是一次文旅活動的成功,更標志著濟南起步區城市功能的“蝶變”。8天累計客流達到24萬人次,不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份來自市場的“信任投票”。它清晰傳遞出一個信號:起步區這座“未來之城”,不僅能在產業上“筑巢引鳳”,更能在城市品質與生活魅力上“聚攏人心”。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通訊員 韓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