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自然堂”)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正式沖刺港股IPO。
這家創立逾20年的國貨品牌,長期保持著家族企業的低調,直到最近沖刺IPO前夕,首次向加華資本、歐萊雅這樣的外部投資者打開大門。
從招股文件來看,截至當下,自然堂超九成收入來源于其旗艦品牌,其他品牌未能形成廣泛影響力。另外,比起營銷上毫不吝嗇的“大額投入”,公司在研發上的花費實在是相形見絀。

IPO前獲歐萊雅、加華資本入股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以2024年零售額計,自然堂是中國第三大國貨化妝品集團;旗艦品牌“自然堂”于2013年至2024年間連續12年以零售額計排名國貨化妝品品牌前兩名。
自然堂是股權高度集中的家族式管理企業。據招股書披露,公司最初成立時,鄭春穎與弟弟鄭春彬分別持有40%與60%的股權。后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后,鄭春穎持股55%,而三位弟妹分別持有15%的股權。
值得關注的是,這家在資本運作上素來保持謹慎的老牌企業,在沖刺IPO前,終向兩位重量級投資者打開了大門:自然堂獲得來自美町以及Himalaya International合計7.42億元的投資,其中美町屬于歐萊雅集團旗下,出資4.42億元,獲得6.67%股份;Himalaya International的背后是加華資本,出資3億元,獲得4.2%股份。
招股資料顯示,目前,61歲的鄭春穎為自然堂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兼董事長。鄭春穎的弟弟鄭春彬、鄭春威為公司執行董事,鄭春穎的妹妹鄭小丹為非執行董事。在股權結構上,鄭春穎、鄭春彬、鄭春威、鄭小丹、創始人BVI公司及直接離岸控股公司合計共有權行使公司約87.82%的投票權。
從業績表現來看,自然堂財務數據呈現“營收穩增、利潤波動”的特點。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2.92億元、44.42億元、46.01億元;歸母凈利潤則分別為1.47億元、3.03億元、1.90億元,2024年有所回落。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6.42%至24.48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7.02%至1.91億元,已超去年全年。
不過,在國貨美妝賽道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自然堂的增長節奏已顯乏力。2024年,韓束母公司上美股份(2145.HK)以67.93億元的營收規模實現對其的超越;同期,國貨美妝頭部企業珀萊雅(603605.SH)更成功突破百億營收大關,進一步拉開差距。
超九成收入依賴單一品牌
經歷超20年的經營,自然堂集團已經培育出包括“自然堂”“珀芙研”“美素”“春夏”“己出”在內的5個主要品牌,涵蓋護膚、彩妝、個人護理、男士護理以及兒童和嬰兒護理的全方位產品系列。其中,自然堂品牌貢獻了大部分收入。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自然堂品牌的收入分別為40.6億元、42.6億元、43.9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4.6%、95.9%、95.4%。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的收入為23.2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為94.9%。
由此可見,2022—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的收入占比一直在95%上下浮動,這也意味著其他4個品牌業績占比僅約5%,市場聲量較為薄弱。
對比其他本土美妝企業來看,近年來珀萊雅成功打造出了彩妝品牌彩棠,2024年彩棠實現營收11.91億元,成為公司另一增長曲線。而上美股份除了韓束之外,也打造了紅色小象、newpage一頁等品牌。
另據招股資料,2022—2024年,自然堂的毛利率分別為66.5%、67.8%、69.4%,凈利潤率分別為3.2%、6.8%、4.1%。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的毛利率為70.1%,凈利潤率為7.8%。
與本土頭部企業對比,2024年珀萊雅的毛利率為71.39%,銷售凈利率為14.71%;2024年上美股份的毛利率為75.2%。
“對單一品牌高度依賴也意味著風險高度集中。這種依賴削弱了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限制了其在多元化消費需求中捕捉新增長機會的可能性。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貨美妝市場,缺乏強有力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將使公司在長期發展中處于被動!睆V州花照人品牌設計院院長劉保平認為。
鹿客島科技創始人兼CEO盧克林也表示,一旦主品牌出現輿情、功效爭議或審美疲勞,收入斷層幾乎沒有緩沖;同時,新消費人群被更細分、更潮流的國貨不斷截胡,主品牌老化速度會快于公司預期。資本市場對“單品類+單品牌”估值折價已成慣例,港股尤其苛刻,若不能在未來把第二品牌做到10%收入占比,估值中樞將繼續下移。
研發費用率逐年遞減
當消費者因自然堂的廣告駐足側目時,鮮有人會留意,比起營銷上毫不吝嗇的“大額投入”,公司在研發上的花費實在相形見絀。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累計研發投入僅有3.48億元,且研發費用率逐年遞減,各期研發開支占營收比例分別為2.8%、2.1%、2.0%和1.7%。
同期,自然堂在營銷方面投入巨大。2022年至2023年,其銷售及營銷成本占收入的比例高達57.0%、54.2%;2024年,公司銷售及營銷成本飆升至27.17億元,同比增長12.9%,占營收比例高達59%,相當于全年歸母凈利潤的約14倍,創下近三年新高。2025年上半年,這一比例仍維持在55%,這也成為其“科技轉型”戰略進程中的核心挑戰之一。

高營銷投入的背后,是自然堂對線上渠道,尤其是線上直營模式的依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自然堂來自線上渠道的收入分別為25.60億元、27.49億元、31.62億元,分別占各期總收入的59.7%、61.9%、68.8%。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線上收入占比達到68.8%,其中約54.3%來自線上直營。
在盧克林看來,美妝行業已進入功效與原料競爭深水區,研發儲備決定上新速度和溢價空間。靠砸錢買流量只能換來一次性GMV,無法沉淀技術資產;更需警惕的是,平臺算法紅利見頂,費用剛性會迅速吃掉利潤。想跳出內卷,必須把研發拉到4%以上,用獨家原料和臨床數據去換品牌護城河,否則高營銷支出將從增長引擎變為利潤黑洞,現金流一旦轉負,港股流動性會立即用腳投票。
面對行業競爭壓力,自然堂將上市募資方向聚焦于豐富多品牌矩陣、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拓展海外市場等,試圖通過資本化手段實現業務煥新。但能否憑借沖刺港股IPO,真正打破“單品牌依賴”的增長桎梏、補上研發投入的短板,并在與珀萊雅、上美股份等頭部企業的差距中找到突圍路徑,最終實現業務煥新的預期目標,仍需后續經營數據與市場反饋給出答案。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