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沖刺港股遇阻僅隔6天,東鵬飲料便再度叩響港交所大門。
10月9日,東鵬飲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鵬飲料”)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發行并上市的申請書。華泰國際、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依舊列坐聯席保薦人席位。
從偏居華南一隅的國有小廠,到如今征戰國際資本市場的行業巨頭,東鵬飲料再次向A+H股雙平臺架構發起沖擊。然而,與這一宏大戰略相伴的,是重要股東持續的大額減持,以及公司“高現金、高負債、高理財”并行的財務操作。這些舉動,也讓市場對其港股募資的真實意圖打上了一個問號。

二次敲門港交所
今年4月3日,東鵬飲料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在港股主板上市。然而,由于未能在有效期內完成上市流程,首次遞交的招股書于10月3日失效。10月9日,東鵬飲料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更新后的上市申請書。
有市場人士認為,港股IPO申請失效在技術上屬常見現象。但東鵬飲料在首次招股書失效后僅6天便火速二次遞表,足見其對赴港上市的信心。
東鵬飲料的故事是中國消費品領域的一個經典逆襲案例。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飲料小廠。2003年,在國企改制浪潮中,林木勤等人接手了這家企業,并聚焦于當時由紅牛一家獨大的功能飲料市場。通過模仿與創新并行的策略——尤其是其標志性的瓶裝設計和“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的精準定位——東鵬飲料成功抓住了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和藍領人群的需求,實現了裂變式增長。2021年5月27日,東鵬飲料在上交所上市。
速度,是東鵬飲料最鮮明的標簽。招股書顯示,2021至2024年,東鵬飲料在中國功能飲料市場銷量連續四年排名第一,份額由15.0%抬升至26.3%。2022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85.05億元、112.63億元、158.39億元,歸母凈利潤14.41億元、20.40億元、33.27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107.37億元,歸母凈利潤23.75億元,增速仍保持在36%以上。
然而,速度的另一面是“單瓶依賴癥”。2022至2024年,東鵬特飲單品收入占比分別為96.6%、91.9%、84.0%,2025年上半年仍達77.9%。盡管公司用“東鵬補水啦”“東鵬大咖”等新品稀釋東鵬特飲營收占比,提出了“1+6多品類戰略”——“1”是核心產品東鵬特飲,“6”是電解質飲料、咖啡飲料、無糖茶、預調雞尾酒、椰汁和大包裝飲料六大新品類,但這些新品類目前仍未能形成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與此同時,功能飲料市場的競爭格局已趨于白熱化。東鵬飲料不僅持續面臨與華彬紅牛、奧地利紅牛等傳統巨頭的正面纏斗,還需應對新勢力的不斷涌入:元氣森林推出“大魔王”、中石油旗下“好客之力”等新興品牌試圖分羹,而農夫山泉“尖叫”、娃哈哈“啟力”等老牌飲品也虎視眈眈,加劇了本已擁擠的賽道壓力。
“把單品做到極致”曾是東鵬殺出重圍的利刃,如今卻成為投資者問詢的焦點:當中國能量飲料滲透率逼近25%,天花板是否將至?東鵬在招股書中給出的回應是“全渠道+全國化+全球化”三線并進,而港交所正是撬動這三線的支點。
“高現金、高負債、高理財”并行
對于此次上市募集所得的資金,東鵬飲料稱,將主要用于拓展海外市場業務,探索潛在投資和并購機會。此外,部分資金將用于加強各個業務環節的數字化建設,增強產品開發能力,持續實現產品品類拓展等。然而,公司當前的資金運用情況卻令市場對其融資必要性產生疑問。
10月9日,東鵬飲料發布公告稱,將使用約8.94億元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其中近5.89億元投向無固定期限靈活贖回類理財產品,1.04億元投向保本型產品。公司聲稱,這些理財資金主要配置于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的低風險等級產品,旨在“降低財務費用,提升資金收益”,且“不會對主營業務及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手握大額現金進行理財,東鵬飲料的負債卻居高不下。2024年年報顯示,截至年末,公司現金類資產總額達142.23億元,短期借款增至65.51億元,資產負債率升至66.08%。
一邊是高企的負債,一邊是充裕的現金與高額的理財操作,在此背景下,東鵬飲料尋求港股募資的合理性與真實意圖受到市場關注。
有分析認為,公司可能通過“低息負債+高息理財”的方式實現套利,但此舉亦可能將財務成本轉嫁至中小股東。若能成功登陸H股并引入權益資本,將有助于優化其資本結構,降低債務依賴,更符合公司中長期健康發展需求。

對此,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了知名商業顧問、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他認為,本輪融資的重要意義在于搭建資本通道與國際平臺,“未來要去海外、搞跨境并購、引入國際機構資金,這個優勢很可能比單純去國內銀行貸款更重要。”
霍虹屹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此舉還優化了公司的財務彈性,同時也為未來并購與擴張進行前置布局。“融資行為本身是對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承諾和公開表達——公司有意愿、有判斷、有布局,而不僅僅是被動依賴自有現金。”霍虹屹如是說。
投資者減持動作密集
東鵬飲料上市以來,重要股東頻繁、大額減持,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公司雖多次表示股東減持系“自身資金需求”,但超常的減持規模與頻率,依然引發了市場對其長期價值的疑慮。
Wind數據顯示,自2021年上市以來,東鵬飲料的股東累計減持金額為51.73億元。其中,第二大股東天津君正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自2022年起完成4次減持,累計套現41.51億元。2023年,11位董監高及股東合計減持超1.85%的股份,借此套現13.69億元。
今年2月20日,第三大股東鯤鵬投資發布減持公告,計劃減持合計不超過716.89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3786%。公告發布次日,公司股價下跌6.52%,市值縮水至1118億元。盡管公司強調減持與董事長林木勤及其子林煜鵬無關,但鯤鵬投資的持股結構特殊,市場對其減持動機仍存疑慮。
在此背景下,東鵬飲料此次推進赴港上市的計劃,也被部分市場觀點認為,此舉可能為現有股東提供更廣闊的退出渠道,從而減輕對A股市場的直接沖擊。
對于股東減持的合規性與合理性問題,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孫宇昊律師向經濟導報記者指出:“股東減持雖屬合法權利,但在公司現金充沛、同時尋求股權融資的背景下,其行為邏輯需具備充分合理性,否則可能觸及‘損害公司利益’或‘誤導市場’的監管紅線。”他強調,監管機構或將關注減持動機與融資必要性之間的邏輯一致性,并可能要求公司加強相關風險披露。
孫宇昊進一步建議,東鵬飲料應進一步提升信息透明度,積極說明減持行為與公司長期戰略之間的協調關系,并審慎管理資金用途,避免因“高理財、高融資”并行的資金結構引發信任危機,從而以更高標準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平衡股東合理流動與公司長遠發展之間的公眾預期。
募資易,破局難。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于,東鵬飲料能否證明,此次赴港上市是出于業務拓展與長遠發展的真實需求,而非一場復雜的財技安排。對于東鵬飲料而言,能否借助資本市場的東風,成功實現從“中國的東鵬”到“世界的東鵬”的跨越,市場將拭目以待。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