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日前先后官宣,已正式獲得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的批復。其中,中國電信確認eSIM手機業務在國內31個省區市正式上市銷售。
在此之前,eSIM其實已經悄悄走進智能手表、車載導航,甚至兒童電話手表。現在,它終于來到了十幾億人每天握在手里的手機上。
從需要用針戳開卡槽、小心翼翼換卡的年代,到手機聯網就能遠程寫號的未來,這一變化更貼近每個人的生活,也改變著人們的通訊生活。

山東已可以辦理eSIM業務
eSIM被稱為嵌入式SIM卡,它將傳統的SIM卡功能電子化并直接集成到設備芯片中,無須物理卡槽,用戶可通過遠程配置實現運營商切換和管理。
中國聯通客服表示,目前已累計適配75款終端(含手機、智能手表、平板電腦等);中國移動稱,將提供全體系eSIM產品支持,不僅涵蓋手機,還會擴展至智能手表、平板電腦、車載設備等形態;中國電信表示,eSIM手機業務在國內31個省市正式上市銷售,用戶可前往中國電信營業廳門店辦理開通eSIM手機業務。

10月16日下午,在中國移動濟南共青團路營業廳,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營業廳內并沒有大篇幅的eSIM宣傳,只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桌子上擺放著“一號雙端”的業務介紹。“我們是在昨天(10月15日)上線的這個業務。”工作人員表示。
對于辦理條件,中國移動在其eSIM辦理須知中表示,僅支持在中國大陸上市且適配中國移動eSIM服務的手機終端,暫不支持海外版設備;需符合“一證五號”規定(即同一證件名下最多辦理5個號碼,含eSIM號碼),且僅限中國移動自有營業廳線下辦理。
中國移動的自營營業廳客戶經理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在明確設備可辦理eSIM業務且滿足相關條件后,機主可攜帶身份證和手機到營業廳辦理,“我們先驗證手機的IMEI和EID信息,簽署協議后,在營業員幫助下下載卡數據,確認號碼可以正常使用。目前eSIM套餐與實體卡套餐一致。”
不過該客戶經理也表示,目前剛剛上線,業務員操作還不熟悉,而且系統還在調試中,因此可能會出現需要多次操作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移動明確表示,同一臺eSIM手機最多可開通2個國內運營商的eSIM號碼;辦理成功后,須在72小時內完成卡數據下載,否則數據將失效,需重新辦理;若更換eSIM手機,需攜帶新手機和證件到營業廳辦理換卡業務。
給智能設備裝上“通用身份證”
在長期關注電信行業的分析師江林看來,三大運營商eSIM的商用將逐步改變人們的通訊生活。
江林告訴經濟導報記者,eSIM技術自2016年標準發布以來,已走過9年的演進歷程。蘋果在iPhone14美版嘗試取消實體卡,三星則采取區域差異化策略。eSIM能為手機節省15%主板空間、提升防水性能,還能大幅降低國際漫游成本。
“無論是技術架構還是物理形態,eSIM安全性均優于傳統的實體卡。如果把傳統的實體卡定義為‘移動硬盤’的話,那么eSIM就可以看成是‘焊死的固態硬盤’,直接把手機號等身份驗證存為硬件了,更安全。”江林表示。
而對于經常出國的人來說,eSIM非常方便,可以直接在線購買旅行目的地的數據套餐,省去更換實體SIM卡的麻煩。

此外,eSIM的商用也讓一號多端成為現實。江林舉例說明,以前智能手表和手機是通過藍牙連接,一旦超出藍牙傳輸距離,智能手表和手機就會斷開。eSIM商用后,運營商提供的多終端業務是多個終端共享同一個號碼的業務,用戶將手機號碼與eSIM終端設備進行綁定,綁定后手機即為主設備,eSIM終端設備即為副設備。副設備具備獨立的數據流量功能和語音通信功能,但不具備短彩信等業務功能。
江林告訴經濟導報記者,eSIM本質上是給所有智能設備裝了一個“通用身份證”,能打通手機、手表、汽車、家電之間的連接壁壘。所有設備共用一個號碼套餐,流量可以跨設備分配,不會出現“手機流量用不完,車載流量不夠用”的情況,構建了“個人—穿戴—出行”的eSIM生態閉環。未來連平板、筆記本、AR眼鏡都可能加入這個生態環。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