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銀行月活用戶突破百萬的線上服務主陣地,到智慧校園、農業產業鏈等場景生態的深度滲透;從RPA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運營效率革命,到“人機協同”風控體系筑牢資金安全防線……在數字經濟浪潮奔涌向前的時代背景下,工行德州分行以“數字金融”為經緯,在德州大地上編織起一張覆蓋城鄉、鏈接產業、服務民生的立體化“金融網”。 堅實自身,推動數字金融騰飛 打鐵還需自身硬,工行德州分行深諳這一道理,苦練內功,為數字金融發展筑牢根基。 在機制構建上,工行德州分行構建了全方位數字化推進體系。成立由行長掛帥的數字金融領導小組,統籌全局;各業務條線和支行“一把手”負責,形成自上而下、層層落實格局。建立常態化的數字化工作例會與專題研討機制,同時加強規劃引領,出臺《數字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階段目標和路徑舉措。推動業務流程平臺化、生態化、智能化改造,打通數據與部門壁壘,實現協同聯動。 人才是數字化轉型的根本,該行多措并舉打造高素質隊伍。內部培養方面,搭建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平臺,選拔青年骨干赴上級行實戰培訓,將唯一省行交流任職名額給予數字化領域干部,發揮“種子選手”引領作用。在外部引進上,緊跟技術趨勢,積極招攬科技和數據專業人才,依托總行、省行資源與高校、科技公司合作,吸納優秀畢業生和專家顧問。另外,為激發人才活力,該行還建立多元化激勵機制,嘉獎并優先培養數字化項目突出貢獻者。倡導“數字思維”與創新文化,開展專題培訓和競賽活動,讓全行上下形成共同參與、共同成長的氛圍。 精準滴灌,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在德州寧津縣某健身器材產業園的生產車間,數控機床的運轉聲里跳動著擴產的脈搏。作為全國知名的健身器材產業聚集地,200余家上下游企業構成的產業鏈條,正隨著一筆跨境訂單的到來面臨新挑戰。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生力軍,但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企業負責人陳總看著訂單合同犯了難:“要趕在旺季前交貨,得立刻采購300噸特種鋼材、新增2條組裝線,300萬的周轉資金卡了脖子,這訂單接不接得住?” 了解到企業融資需求后,工行德州寧津支行客戶經理上門拜訪,為企業量身推薦“產業e貸”融資方案。從整理資料到資金到賬,僅用不到兩天時間。如今,新生產線已啟動調試,該筆跨境訂單正按計劃趕工。 面對市場變化與客戶需求升級,工行德州分行專注金融產品創新,針對產業集群痛點,推出線上標準化產品矩陣,如“小微e貸”“園區e貸”“產業e貸”,利用大數據風控實現“秒批秒貸”,有效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這些創新產品如同“毛細血管”,滲透到德州各大產業園區的每個環節。據了解,截至8月末,工行德州分行通過“園區e貸”“產業e貸”,向全市2個國家級園區、11個省級園區共計65家企業提供相關信貸支持近1.5億元。 生態融合,服務生產生活場景 工行德州分行以客戶為中心,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在服務民生百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客戶總量、資產規模和活躍度“三提升”。 線上渠道成為服務客戶的主陣地。工行德州分行個人手機銀行客戶突破200萬戶,月均活躍用戶近100萬戶,市場占比超三分之一,手機銀行渠道的交易筆數和金額迅猛增長,半年交易額逾千億,盡顯線上經營優勢。 構建開放融合數字生態,拓展獲客新渠道。依托“三大對客平臺”,圍繞衣食住行等高頻場景提供便捷金融服務。以數字教育場景為突破口,拓展智慧校園項目數百個,服務數十萬師生及家長,累計交易額達數億元,提升校園財務管理水平的同時,讓金融服務觸手可及。 在開放銀行場景建設上持續發力,聚焦農業、物流、養老、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創新金融合作模式,拓展“數字金融伙伴”。攜手多領域客戶構建多層次數字金融生態,帶動客戶群體增長,提升線上渠道活躍度。 此外,工行德州分行積極運用工行服務、工銀微金融小程序等數字工具,推進客戶分類維護與無接觸線上運營,強化精準個性化服務。在零售和對公業務中,將金融服務嵌入各類平臺,讓金融服務融入客戶生產生活場景。 數字金融并非機械代碼,而是飽含溫度。工行德州分行憑創新與實干深耕,于數字金融浪潮中奮進。該行未來將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持續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 (宋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