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堿巨頭山東海化(000822.SZ)擬以23.2億元自有資金入局天然堿行業迎來新進展。
10月21日晚間,山東海化發布公告稱,2025年10月16日,公司收到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出具的《意向投資方確認通知書》,對公司增資中鹽堿業的投資方資格予以確認。10月20日,公司與各相關方簽署了《增資擴股合作協議》。
這標志著中鹽堿業總額高達80億元的注冊資本全部規劃到位。
中鹽堿業在2025年6月競得內蒙古通遼大沁他拉地區天然堿采礦權,該項目被認為是國內目前已發現的最大儲量天然堿資源,采礦權成交價達68.09億元。
從中鹽堿業的股權結構看,山東海化出資額23.2億元,股權占比29%;中鹽化工以40.8億元的出資額鎖定51%的控股權。此外,內蒙古蒙鹽化工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出資額分別為8億元,各占10%股權。
山東海化稱,公司采用的傳統氨堿法工藝因成本高、環保壓力大,此次投資目的之一是參與天然堿資源開發,實現“合成堿與天然堿的雙線布局”,優化產品結構,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山東海化2024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96.24%。2025年上半年,其歸母凈利潤虧損約2.58億元。
該項目的市場風險不容忽視,山東海化在公告中稱,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公司自身的現有純堿業務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此外,項目面臨行政審批、投資收益不確定等風險。
中鹽化工在公告中也提示了項目風險,中鹽化工標的公司后續開發建設天然堿項目預計投資規模較大,需警惕資產負債率上升帶來的財務風險。
在此背景下,入局國內最大儲量的天然堿項目,山東海化虧損困局能否逆轉,有待市場檢驗。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