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交出一份承壓的業績預告。
高鑫零售于10月21日發布的公告顯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預計錄得凈虧損及歸母凈虧損約1.1億元至1.4億元,而去年同期該公司實現凈利潤1.86億元、歸母凈利潤2.0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高鑫零售繼上一個財年扭虧為盈后,再度陷入虧損,顯示出“大賣場一哥”大潤發在轉型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
“營收同比雙位數下滑”
從公告披露的信息來看,此次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營收承壓。高鑫零售將其歸因于:受市場競爭加劇與消費疲軟影響,單筆件數及商品平均售價下降,致客單價下滑;疊加中秋國慶“雙節合一”的日歷效應,營收同比雙位數下滑。
此外,高鑫零售在公告中稱,降本增效舉措大幅抵消了營收下滑對利潤的影響。
公告中提及的一些一次性影響因素包括:商店街主動調整過程中收入下降;約1.5億元歸因于華中大區組織優化以及利息收入同比減少所致,導致利潤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提及的“華中大區組織優化”,源于高鑫零售在今年5月進行的運營架構調整:原有的五大營運區被縮減為四大營運區,即華東區、華南區、華北區與東北區,原“華中大區”被撤銷。
涉及到的門店也隨之重新劃歸管理,原華中區的湖北、江西16家門店劃入華東區,川渝25家門店劃入華南區,陜甘寧青6家門店劃入華北區運營管理。
這一架構調整,被視作高鑫零售推動經營模式變革的重要一步。
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財年業績公告中,該公司曾表示,降本增效措施向多維度縱深推進。當時的財報中還提及,“探索社區生活中心門店的深度調改,優化商店街的租戶結構。”
低價策略、門店調改成效待考
大賣場起家的大潤發,近幾年也在求變。在高鑫零售2024/2025年報中,高鑫零售表示,大賣場將轉型為社區生活中心。
對于正探索推進門店轉型的大潤發來說,調改成為重要方向。今年3月,高鑫零售管理層曾率隊到訪胖東來,與胖東來董事長于東來及高管團隊深入交流,于東來為大潤發調改提供了建議。
經濟導報記者近期實地走訪濟南的大潤發門店看到,超市內也有部分調整的跡象,比如設置堂食區,增設“當日出清”等標識、空間布局更寬敞、增加休息區等。這些調整與目前多數超市的調改趨勢較為類似。
而在最新公告中,高鑫零售也提到,“目前,公司正穩步推進三年戰略落地,通過聚焦商品力提升、優化供應鏈效率、調改現有門店、打造社區生活中心、拓展新門店及試點前置倉模式等舉措積極改善經營。”
從近期的動態來看,大潤發還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出“自有品牌節”,主打“超省”與“潤發甄選”等品牌,意圖強化自有品牌布局,進一步強調“低價”宣傳。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高鑫零售2024/2025年報中,管理層在展望中也提到,打造“天天低價+ 社區生活中心”模式。
不過,如何在壓低價格的同時,確保商品質量與品牌信任,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控股權更替后的考驗
此次業績預警,也是德弘資本正式接手高鑫零售后的首份中期“答卷”。
今年2月底,高鑫零售正式完成了控制權交割,阿里巴巴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德弘資本成為新的控股方。
伴隨股權變動,高鑫零售的董事會也進行了調整,大潤發的創始人黃明端辭任董事會主席一職,而來自德弘資本的華裕能,則將獲委任為該公司董事會主席。高鑫零售還迎來了三位新董事,均來自德弘資本。高鑫零售的CEO一職仍由沈輝擔任。
至此,阿里巴巴正式退出高鑫零售,高鑫零售進入德弘資本掌控的新階段。而回顧阿里巴巴在2017年以224億港元高調入股高鑫零售,如今其全面退出也為這一階段畫上句號。
然而,從本次半年預虧的業績表現看,新股東入主后的“新戰略”,成效還有待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財年中,高鑫零售曾實現3.86億元凈利潤,扭轉了前一年16.68億元的巨額虧損。
回顧過往,大潤發曾憑借大賣場模式在中國零售市場站穩腳跟,阿里系入主后也曾試圖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推動轉型。然而,如今伴隨著大賣場模式遭遇瓶頸,這也讓大潤發面臨重新定位的壓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