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行業掀起的風險等級重估潮引人關注。據不完全統計,9月以來近20家基金公司發布逾20份調整公告,數百只產品風險等級上調,銀行、券商等代銷渠道同步聯動,昔日 "穩健" 的債券基金、"固收 +" 產品頻頻從R2升至R3,部分權益基金更是調至R4級別(中高風險)。這場看似常規的調整,實則是行業對風險本質的清醒認知與責任擔當。
風險等級上調絕非偶然,而是市場變化與產品特征演變的必然結果。從底層邏輯看,波動率上升、最大回撤擴大、規模異動成為主要觸發因素。債市波動加劇與權益倉位提升,讓不少債券基金 "穩健" 屬性褪色,如海富通策略收益債券基金股票倉位從2024年底的11.28%升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15.29%,風險隨之攀升。即便績優基金,也難避調整。這種 "收益與風險匹配" 的評級邏輯,打破了 "業績好即低風險" 的認知誤區。
調整背后,是監管要求與行業自律的雙重驅動。《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等規定壓實了機構的適當性管理責任,而 "就高不就低" 的評級原則,更體現了行業對風險的審慎態度。銀行渠道的動作尤為典型,中信銀行一次性上調15只代銷基金等級,系統自動攔截風險不匹配的定投計劃,用技術手段筑牢投資者保護防線。這種 "賣者盡責" 的實踐,正在扭轉過去 "為銷而評" 的傾向,推動行業回歸合規本源。
對投資者而言,風險重估是重要的決策參照。等級上調后,風險測評不達標的投資者將被限制申購,已持有者會收到多渠道風險提醒,這種 "保護性限制" 避免了風險錯配的潛在損失。但更需警惕的是,部分投資者仍存在 "等級固化" 思維,對債券基金風險升級認識不足。事實上,隨著 "固收+" 產品權益敞口擴大,其波動已接近混合型基金,評級上調正是對這一變化的真實揭示。
這場重估潮更折射出行業生態的積極演進。基金公司與代銷機構聯動調整,打破了 "評級孤島" 現象,實現了風險揭示的全鏈條協同。從長期看,真實準確的風險評級雖可能短期影響部分產品銷售,卻能培育理性投資文化,減少因預期偏差引發的糾紛。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動態調級不是風險預警,而是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的前提下作出選擇。
資本市場沒有 "穩賺不賠" 的神話,只有 "風險與收益匹配" 的鐵律。此次基金風險重估潮,是行業成熟度提升的重要標志。當風險評級真正成為投資決策的 "導航儀",當 "賣者盡責" 成為行業共識,資本市場才能在健康生態中實現長遠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