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求紐約上市失敗、倫敦上市停滯的情況下,全球快時尚巨頭SHEIN(希音)又陷入一場圍繞其新加坡公司財務數據的輿論漩渦。
SHEIN與AliExpress、Temu、TikTok Shop一同被譽為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出海四小龍”,是國內制造業能力外溢的杰出代表。
今年6月有消息傳出,SHEIN將向港交所提交保密上市申請。作為從中國走出來的國際化公司,SHEIN的全球化布局有其獨特競爭力。只是,從紐約到倫敦再到香港,SHEIN謀求上市多年,輾轉多地、一波三折,始終沒能獲得一個理想結果。
強調國際化戰略的SHEIN,是否會離中國市場越來越遠?而遠離中國市場,它又能否拿出足夠籌碼打動投資者?

“小單快反”之下 加碼投資建設國內供應鏈
SHEIN是由許仰天創立的國際快時尚電商平臺,公司以B2C模式運營,依托柔性供應鏈體系實現快速設計生產,主營女裝、男裝、童裝及配飾等品類。目前,SHEIN的服務已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SHEIN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就是“小單快反”供應鏈模式。
“小單快反”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柔性供應鏈模式。依托自主研發的數字化供應鏈技術,SHEIN打造的按需定制商業模式,打破了傳統“以供給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局限。不同于傳統模式下對潮流和客戶需求的預測,SHEIN的采購決策完全依據客戶的偏好和實際購買行為制定:每種款式先以100至200件的小批量試產,通過評估客戶對新產品的反饋,僅對需求旺盛的款式進行補貨。
這種模式能夠確保SHEIN從供應商處采購的產品數量與品類,與客戶的實際需求高度匹配,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因產品滯銷產生的庫存浪費。通過更精準、高效地實現供需匹配,SHEIN得以在業務各環節降低成本。
這種極致效率實則借力于堅實的產業根基,SHEIN的供應鏈核心依托于廣東成熟完善的服裝產業鏈與珠三角強勁的物流支撐能力。
根據SHEIN公布的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截至2024年底,SHEIN在中國境內運營著26個倉庫園區。據了解,這些倉庫全部位于廣東省。
對于廣東供應鏈的依賴,SHEIN短期內無法改變,也不愿意改變,其對廣東供應鏈的投入還在增加。
近期,SHEIN位于肇慶、江門的物流園區接連開倉,加大對智慧供應鏈的建設力度。SHEIN的加速建設,一方面可以看作是為即將到來的旺季“秣馬厲兵”,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鞏固其在智慧供應商領域的優勢。
就在7月,SHEIN位于肇慶的希音灣區智慧產業園也先行開倉。作為SHEIN在灣區的關鍵供應鏈倉儲項目之一,其在不新增用地的基礎上,對存量資源進行了充分盤活。
還是在肇慶,總投資35億元的希音灣區西部智慧產業園,已經完成了主體結構和屋面封頂,預計于2025年底竣工。屆時,基于這個集智能分揀中心、訂單分撥中心及智能制造工廠等于一體的智慧物流樞紐,SHEIN的供應鏈體系將進一步得到完善。項目達產后,預計每年完成服務貿易出口額35億元。
不過,為了證明自己“國際化”的定位,SHEIN也試圖在海外設立倉庫。據其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SHEIN與巴西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合作,在巴西圣保羅運營著4 座倉庫。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從中國走出來的國際化公司,SHEIN的全球化布局有其獨特競爭力。因此在外界來看,發展迅猛的SHEIN,上市已成必然。
IPO輾轉多地 SHEIN下一個目標是港股?
現實是,SHEIN的IPO之路一波三折,還未能獲得資本市場順利接納。
早在2022年1月,SHEIN傳出將在美國紐交所IPO的消息,但于2023年12月受阻,后轉戰英國倫敦。
然而,倫敦IPO仍然困難重重。今年5月,據界面新聞報道,SHEIN倫敦IPO計劃因評估美國關稅對其業務的影響以及等待監管批準而陷入停滯,公司已終止與負責IPO相關公關事務的Brunswick和FGS兩家通訊公司的合作。
美國對SHEIN而言無疑是IPO的首選之地,畢竟其核心市場深度扎根美國,品牌在當地已形成較高認知度;此外,若能成功登陸美股,不僅能助力其進一步鞏固并拓展美國市場份額,更能在資本市場釋放更大的價值增長潛力。
但不容忽視的是,歐美市場尤其重視環保、知識產權等問題,而SHEIN在這些方面,都還有不少功課要補足。
在環保方面,依靠“小單快反”模式,廣州倉單日物流頻率上千。SHEIN的2023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其產品運輸環節碳排放量達6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顯著高于傳統服飾企業。
此外,近年來SHEIN多次卷入知識產權糾紛。英國《金融時報》統計過,僅2023年SHEIN新增的版權侵權訴訟就超過30起。
而被SHEIN涉嫌侵權的商家中,不乏頭部服裝品牌。2023年7月,瑞典快時尚品牌H&M起訴SHEIN,指控其抄襲泳裝、毛衣等設計,并提交了數十件侵權產品的對比證據。同年12月,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在東京起訴SHEIN銷售仿冒的“餃子包”,要求賠償1億6000萬日元。
SHEIN也在補足環保方面的短板。
據其公布的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2024年,為推動物流網絡脫碳,SHEIN與物流合作伙伴共同研發了一款全新的9.6米電動貨車(EV)解決方案,以替代傳統柴油貨車。SHEIN計劃于2025年在中國境內部署130余輛該款新型電動貨車,用于倉儲與物流運營。與傳統柴油貨車相比,這一舉措預計每年可減少近10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并降低20%至30%的成本。
今年6月,文匯網援引外媒報道稱,SHEIN被曝將向港交所提交保密上市申請。根據市場消息,SHEIN計劃在不公開披露財務細節的情況下完成初步審核,若獲批準,將成為香港資本市場上首例未公開招股文件的大型IPO案例。不過截至目前,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披露易系統均未出現其上市備案信息。
“若要在港股成功上市,SHEIN可能需要在法律和監管層面更明確地界定其身份。”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孫宇昊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普遍關注發行人的業務實質、核心管理層所在地及決策中心。SHEIN將CEO辦公室、財務等核心部門設于新加坡,但主要供應鏈仍在中國,且核心團隊多為中國公民,這與其“新加坡公司”的定位形成矛盾。同時,SHEIN試圖強調“美國價值觀”,這種“身份模糊化”可能被香港監管機構視為“投機性架構”。若SHEIN無法明確其實際控制權歸屬,香港證監會可能認定其本質仍為中概股,從而觸發額外的監管審查。
業績下滑 新加坡公司總資產同比增長超七成
企查查顯示,SHEIN目前在中國最大規模的運營實體為廣州希音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然而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是SHEIN新加坡公司ROADGET BUSINESS PTE. LTD.,持股比例為100%。

公開信息顯示,SHEIN的子公司遍布全球,這些子公司均由SHEIN新加坡公司直接和間接控股,其中大量子公司是100%控股。
媒體報道顯示,通過這樣的股權結構,SHEIN大量子公司通過全球各地廣大市場創造大量利潤,卻并未能為當地帶來稅收,而是統一匯集到了新加坡這一“心臟”。
9月,英媒指控SHEIN英國公司將2024年約17.2億英鎊的銷售額以采購成本形式轉移至新加坡公司,導致其在英應繳稅額大幅縮水,僅繳納960萬英鎊的稅款。SHEIN的發言人對此表示,這些指控是荒謬的,會在最基本的審查下崩塌。
10月,又有消息稱,SHEIN的新加坡總部在當地4年納稅超33億人民幣。對此,SHEIN公開回應稱,已經關注到部分媒體炒作SHEIN新加坡公司經營情況,該信息嚴重不實,系惡意炒作。公司已固定相關證據,并保留采取法律手段維護正當權益的權利。
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ACRA)官網Bizfile系統提供的財務文件顯示,2024年,SHEIN新加坡公司的營業收入(Revenue)由上年同期的309.15億美元增加至370.44億美元;息稅前凈利潤(EBIT)卻同比出現下滑,由2023年的14.98億美元降至13.25億美元。
同時,截至2024年末,SHEIN新加坡公司總資產同比高增72.47%,至152.67億美元。
凈利潤的下滑也不禁讓人思考,SHEIN的“小單快反”商業模式是否已觸及盈利天花板?
在潘特爾時裝(上海)有限公司 CEO潘俊看來,“小單快反”能減少庫存風險,但隨著規模擴張,面臨規模效應遞減:物流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從而擠壓了利潤率。從行業視角看,這也是快時尚進入成熟期的自然調整。
潘俊指出,快時尚本質是低價導向,SHEIN可通過可持續材料、設計師聯名或本地化設計提升溢價,但這需品牌重塑,可能犧牲部分市場份額。在消費降級趨勢下,溢價提升應作為長期補充。
知名商業顧問,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也認為,當前SHEIN以低價、高頻率商品取勝,但這條路在競爭加劇和消費者意識轉變下可持續性有限。未來若能推出核心溢價系列,或者進入“可持續快時尚”路線,帶動單件利潤率提升,那么盈利空間才有可能被打開。
針對SHEIN的IPO事項、財務情況等問題,經濟導報記者向其多個公開郵箱發送采訪郵件并致電,但至發稿未得到對方回應。
經歷了高速增長的幾年后,上市屢遭碰壁的SHEIN能否迎來新的接納者,還有待觀察。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