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訴你,通過重建腸道菌群就能治療疾病,你是否會覺得是天方夜譚?
但這就是真實存在的醫學前沿技術——腸道菌群移植術(FMT)。
它既非“偏方”,也不是“民間療法”,而是獲《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認可,并被寫入多項臨床指南的標準化療法,尤其在應對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方面展現出卓越療效。
什么是FMT?
FMT是將經過嚴格篩選與精密處理的健康人腸菌中的菌群,通過結直腸管、鼻空腸管、口服膠囊的方式移植到患者腸道內,以重建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場“生態修復工程”——就像在被污染的湖泊中引入凈水微生物,恢復生態平衡。
FMT是怎么做的?
第一階段:腸道菌群檢測
通過對患者的糞便進行檢測,確認患者腸道菌群豐度和分型,分析病情并出具檢測報告。
第二階段:腸菌移植
根據腸道菌群檢測結果,為患者提供配型成功的健康腸菌供體制備的腸菌溶液或腸溶腸菌膠囊,進行腸菌移植。通常,一個療程6天。
第三階段:微生態制劑聯合治療
腸菌移植后的療效維持,需要通過益生菌或益生元制劑的補充,才能進一步強化移植菌群的定植效果。在此階段內,根據醫生要求按時復查,檢測腸道菌群水平變化,并積極配合后續治療。
FMT如何“治病”?
移植的健康菌群進入患者腸道后,會發起一場精彩的“微生態反擊戰”:
1.占位競爭:搶占致病菌的生存空間與定植位點;
2.資源爭奪:消耗掉致病菌生長所需的營養;
3.直接抑制:分泌細菌素等抗菌物質,精準抑制致病菌;
4.修復屏障:促進黏液分泌與緊密連接,修復“腸漏”,堵住毒素入血的通道;
5.調節免疫:訓練免疫系統,降低全身性炎癥水平;
6.系統調控:其代謝產物通過血液循環,遠距離調控代謝與神經信號。
FMT能治療哪些消化系統疾病?
偽膜性腸炎(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放射性腸炎、腸易激綜合征、頑固性腹瀉、功能性便秘、化療后腹瀉或便秘、脂源性胰腺炎、非酒精性脂肪肝、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性腦病、麻痹性腸梗阻等。
哪些人不適合做?專家這樣說
“腸道菌群移植術代表了一種醫學范式的轉變,它推動我們從單純的‘對抗病原體’,走向更具智慧的‘修復人體內環境平衡’。”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二科主任劉長江表示,FMT必須嚴格遵循適應證,規范操作流程,并在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團隊實施。
科學認知FMT的潛力與邊界,是我們安全利用這把鑰匙的前提,以下人群需謹慎或禁用:
●嚴重免疫缺陷者
●急性腸道感染未控制者
●腸道穿孔高風險者
●對移植過程不耐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