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財經智庫 | 產業鏈共建、供應鏈共聯、創新鏈共享構建產業共同體!“三鏈協同” 推動濟青都市圈聯動發展
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
2023年,山東省提出的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獲得國家發改委函復,今年年初全省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大會把“深化濟青都市圈協同聯動改革”列為十項重點改革任務之一,以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帶動濟青都市圈聯動發展是山東半島城市群挖掘新增長點的破題關鍵。
兩大國家級都市圈“雙核驅動”

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為各地的都市圈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2021年,南京都市圈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成為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8個都市圈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批復或函復。
在18個國家級都市圈中,山東省占據兩席,即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目前,全國僅有廣東、山東和福建三個省份擁有兩個國家級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以濟南市為中心,主要包括濟南市全域,淄博市張店區、淄川區、周村區、臨淄區,泰安市泰山區、岱岳區、肥城市,德州市臨邑縣、齊河縣、禹城市,聊城市茌平區、東阿縣,濱州市鄒平市。濟南都市圈面積約2.2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810萬人,2024年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約為21483.4億元。
青島都市圈以青島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青島市全域,濰坊市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東港區,煙臺市萊陽市、萊州市、海陽市。青島都市圈主要部分陸域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558萬人,2024年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約為21498.3億元。
根據《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山東省現已初步形成“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一群”即山東半島城市群,“兩心”代表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三圈”指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濟南、青島兩大都市圈的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兩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兩大都市圈合計約占據山東全省超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更占據了全省約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和約44%的地區生產總值。
與其他的國家級都市圈一樣,濟青都市圈面積也均在兩萬平方公里左右,這個空間尺度相比于涵蓋全省范圍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更為精細,有利于更好地、更有針對性地發揮雙核驅動的作用;同時兩大都市圈又突破了行政區劃的限制,有利于探索跨區域的協調發展體制機制,進而加強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使得濟青都市圈能夠在中觀層面成為連接微觀的中心城市與宏觀的城市群的紐帶,優化全省區域經濟格局。
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仍待提高
行政邏輯與市場邏輯的沖突:壁壘阻礙協同。當前,行政壁壘高筑與有效的跨區域利益協調機制缺位,構成產業協同的深層障礙。利益分配機制缺失,稅收分成、GDP統計核算、政績考核等均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導致跨市產業項目常陷入“零和博弈”。協調機制運轉不暢,省級層面缺乏強有力的跨行政區的協調機制和平臺設計,導致跨區域項目決策效率低,沒有明確的爭端解決規則,難以實質性協調地方利益沖突。政策“打架”帶來惡性競爭,造成資源錯配和招商內耗,整體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要素流動壁壘:顯性與隱性門檻并存。盡管“1小時通勤圈”等物理連接已初步實現,但制度性障礙仍在制約要素自由流動。人才流動受限,社保、醫療、教育、職業資格跨區域互認等尚未完全暢通,高層次人才跨城工作生活存在后顧之憂。科創資源共享難,大型科研儀器設備跨行政區使用面臨審批繁瑣、費用結算標準不一、共享激勵機制缺乏等問題,創新資源無法高效流通。土地與環境資源分割嚴重,建設用地指標、能耗指標、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等關鍵資源仍嚴格按行政區分配調劑,導致跨區域重大項目難以落地,阻礙產業空間優化布局。
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不足:分工、銜接與協同的短板。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整合深度與效率亟待提升,產業鏈同質化競爭突出。濟南與青島在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存在重疊布局,缺乏基于比較優勢的差異化分工與協作機制,導致重復建設和資源內耗。供應鏈銜接不暢成本高,港口(青島港、煙臺港等)、陸港(濟南、濰坊等)、空港(膠東機場、遙墻機場)之間的多式聯運體系尚未有效整合,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共享、轉運效率低等問題,推高了區域整體物流成本。創新鏈分散割裂效能低,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等機構創新力量分散,缺乏圍繞重大產業需求的聯合攻關機制和穩定平臺。技術交易市場存在地域分割,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大量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轉化為區域內產業競爭力。
中心城市能級不足:輻射帶動作用有待強化。濟南、青島作為“雙核”,其自身的能級和輻射力尚不足以高效引領整個都市圈發展。都市圈的發展首先要依靠強大的中心城市,這也是目前18個國家級都市圈都是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建設的原因。
深化協同治理,突破發展梗阻
產業鏈共建:構建梯度分工的產業共同體。明確產業定位,打造差異化分工的濟青產業走廊,濟南突出“黃河流域數字產業高地”,聚焦算力服務、生物醫藥、空天信息等優勢領域;青島立足“全球海洋科創中心”,強化海洋裝備、智能家電、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協同共建科創走廊,例如可以推動濟南的算力資源與青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等)深度融合,賦能傳統制造業升級。建設產業協同平臺,借鑒廣東省廣佛惠產業集群“研發—制造—配套”的梯度分工模式,在集成電路領域形成“青島芯谷(設計)—濟南晶圓(制造)—周邊城市封裝(測試)”的閉環鏈條,依托青島芯恩半導體項目與濟南比亞迪功率器件產線,打造黃河流域半導體產業走廊。建立“雙鏈長+產業地圖”制度,由省級領導擔任總鏈長,地市級領導作為執行鏈長,定期發布濟青產業協同熱力圖,動態標注產能缺口與投資機會。建立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機制,聚焦空天信息、深海裝備等優勢戰略新興領域,復制上海張江與蘇州生物醫藥“前研后產”模式,例如利用濟南空天信息研究院的衛星遙感技術與青島北海船舶的深海平臺制造能力,共建海洋環境監測裝備產業集群。
供應鏈共聯:打造陸海統籌的流通新范式。推進物流通道智能化升級,參照深圳鹽田港與東莞保稅區“港倉聯動”經驗,推動青島自動化碼頭操作系統與濟南國際陸港無縫對接,實現“海運提單”與“鐵路運單”電子化互認。加快多式聯運標準化建設,統一青島港及沿海港口群與內地陸港等地貨物裝卸、信息交換標準,推廣“一單制”電子運單。建設智慧物流樞紐,可以在濟青軸線濰坊、淄博等中間節點城市布局智能倉儲中心,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供應鏈全程可追溯,試點建設智能中轉倉,通過AI調度系統動態優化濟青物流車輛裝載率。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借鑒長三角“區塊鏈+供應鏈票據”模式,可以由地方性城商行如齊魯銀行、青島銀行等聯合發行基于真實貿易背景的電子債權憑證,破解中小微企業跨市采購的資金周轉難題。建立供應鏈風險補償基金,對年交易額超過一定水平的跨市供應鏈企業給予部分壞賬損失補償。借鑒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模式,以走廊理念重塑陸海軸帶要素流通模式,在濟青軸帶內試點“飛地經濟”要素指標共享機制,給予跨區域產業項目要素指標傾斜。
創新鏈共享:塑造開放式創新生態圈。完善科研基礎設施共享體系,建立“濟青科學儀器共享云平臺”,將兩地的重大科研設備納入統一調度,對跨市使用設備的企業,按機時費給予相應補貼。建議選擇省內優勢領域海洋科學為突破口,共建跨區域創新平臺,例如可以推動嶗山實驗室與濟南超算中心共建海洋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建立人才流動和共享機制,推行“雙聘制”改革,允許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教授同時在兩地新型研發機構任職。試點“候鳥型”人才公寓,為連續在濟青都市圈跨區域工作滿一定時限的高端人才提供免費周轉住房。推行“濟青人才綠卡”,逐步實現兩地高層次人才購房、醫療、子女教育權益互認。通過創新要素一體化協同助力跨區域成果轉化突破,借鑒長三角“G60科創大走廊”創新聯合體經驗,設立“濟青科創成果轉化帶”,推動軸帶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產學研復合發展模式。
深化協同治理,突破聯動發展的深層梗阻。建立省級統籌的利益協調機制,賦予跨市項目審批、土地指標調配等權限。對產業轉移項目實行“GDP分計、稅收共享”模式,鼓勵企業跨區域尋找最優布局方式。構建市場化評價體系,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定期發布濟青產業協同指數,設置“產業鏈耦合度”“專利聯合申請量”等跨區域發展量化指標,將評估結果納入考核中。建立“一事一議”快速響應機制,針對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等適合多地布局的重點產業鏈領域,設立省級專班,簡化跨市項目審批流程。加快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改革,在濟青都市圈節點城市設立“跨市通辦”專門窗口,簡化企業注冊、稅務申報流程。嘗試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體制,打破傳統行政區經濟桎梏,例如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與濰坊的毗鄰區、濟南起步區與周邊城市交界區、兩大都市圈的中間區域等地探索稅收共享、統計指標分算等政策。參考“成渝經濟雙圈”聯合招商、飛地經濟稅收分成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創新財政金融工具,發行都市圈協同發展專項債,募集資金重點投向跨市軌道交通、聯合實驗室等準公益性項目,推動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開設“濟青協同專板”,為產業鏈配套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設立未來產業專項培育基金,對跨市聯合攻關項目給予貸款貼息優惠。(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 張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