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
進入老年后,肝臟代謝能力、腎臟排泄能力都會下降。年輕人吃一片止痛藥,很快就能代謝掉,而老人可能需要更久才能排出體外。如果藥物堆積,就可能帶來副作用。
2. 合并疾病多,藥物種類多
很多老人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骨關節炎等,需要同時服用 5 種甚至 10 種以上藥物。藥多了,管理就容易出問題:漏吃、重復吃、劑量搞錯、藥物之間“打架”,都可能危及安全。
3. 記憶力和行動能力減退
記憶力下降、視力模糊、手抖、吞咽困難等,都可能導致用藥錯誤。比如,有的老人忘記吃藥就補兩片,有的藥片看不清說明書,就隨便吃。
4. 缺乏用藥知識
不少老年人存在誤區:
“藥吃多了傷身,所以要少吃” → 自己減量或停藥;
“藥價高的一定好” → 自行購買替換;
“別人吃這個藥有效,我也吃” → 盲目模仿。
這些行為都會增加風險。
二、用藥前:
準備充分,減少隱患
1. 整理一份
“個人用藥清單”
這是保障安全的第一步。
♥建議:把所有正在吃的藥都寫下來,包括西藥、中成藥、保健品;寫明藥名、劑量、用途、每天吃幾次;定期帶著清單給醫生看,避免重復。
♥案例:王奶奶既吃復方感冒藥,又吃止痛片,結果兩種藥里都有對乙酰氨基酚,造成肝臟負擔。后來,醫生幫她調整后癥狀緩解。
2. 提前告訴醫生過敏史
比如,有人吃青霉素會過敏,有人對磺胺藥過敏。如果忘記告知,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
3. 考慮老人的日常情況
記憶力差 → 用分格藥盒或鬧鐘提醒;
吞咽困難 → 詢問醫生是否能換口服液或小劑量;
視力不好 → 在藥盒上貼顏色標簽,紅色=早上,藍色=中午,綠色=晚上。
三、用藥中:
嚴格執行,科學服用
1. 按時按量,
不要隨便加減
老年人對藥物更敏感,有時一小片藥就可能產生強烈反應。
♥牢記:醫生開的劑量是經過計算的,不能自己改;不要因為“今天沒癥狀”就停藥,也不要因為“疼得厲害”就多吃幾片。
♥案例:張叔叔膝關節痛,自己加大劑量吃布洛芬,結果引起胃出血,被緊急送醫。
2. 吞服時要注意
姿勢和方法
藥片配足量的溫水(約 200ml),不要干吞。
臥床老人吃藥時,床頭抬高 30–45°,防止嗆咳。
3. 觀察身體反應
吃藥后如果出現:頭暈、皮疹、惡心、心慌、便血等,要引起重視。
♥方法:記下吃藥的時間和癥狀,帶給醫生看;不要自己停藥或亂吃其他藥來“對沖”。
4. 避免藥物“打架”
不要一邊吃降壓藥,一邊喝葡萄柚汁,會影響效果;
感冒藥、止痛藥很多都含相似成分,不能重復吃;
一定要問清楚:哪些藥能一起吃,哪些要間隔時間。
四、用藥后:
堅持隨訪,長期安全
1. 建立“用藥日記”
寫清楚:每天幾點吃了什么藥,身體感覺如何。復診時交給醫生,方便調整用藥。
2. 定期復查不可少
長期吃藥的人,尤其是:
吃降糖藥 → 要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吃抗凝藥(如華法林) → 要查 INR、注意是否有出血;
吃降壓藥 → 要監測血壓。
3. 增強依從性
(堅持吃藥)
很多老人覺得“藥傷身”,就偷偷停藥。其實:藥物就像雨傘,病還沒好就停藥,就等于雨沒停就把傘收起來,結果病情容易復發甚至加重。
五、不同場景下的
安全用藥提示
1. 高血壓、
糖尿病等慢性病
固定時間吃藥;
配合家庭血壓計、血糖儀監測;
若漏服,不要一次吃兩倍。
2. 感冒時
不要疊加吃好幾種感冒藥;
注意說明書,看是否含對乙酰氨基酚;
多喝水、多休息,比亂吃藥更有效。
3. 鎮痛藥
盡量短期、小劑量使用;
有胃病的人,要配合保護胃的藥;
出現黑便、嘔血,立刻停藥就醫。
4. 外用藥
(貼膏藥、藥膏)
用前清潔皮膚,避免貼在破口上;
激素類藥膏不要長期用,否則會依賴;
貼膏藥時間不宜過長,避免皮膚過敏。
六、家屬能做些什么?
家人是老年人安全用藥的第一守護人。
可以幫忙做到:
1、每周整理一次藥盒,檢查藥品有效期;
2、提醒老人按時吃藥,不要隨意增減;
3、陪同復診,把用藥日記交給醫生;
4、發現異常反應,及時就醫。
安全用藥,不只是醫生護士的事,更是每位老年人和家屬的責任。從用藥前的準備,到用藥中的監測,再到用藥后的隨訪,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研究表明,持續的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減少老年人的用藥風險,提升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守護銀齡健康,從一粒小小的藥片開始。吃藥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保障。只要科學管理,讓藥物真正發揮作用,老年人不僅能長壽,更能健康、安心、有尊嚴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