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領域,細菌內毒素(Bacterial Endotoxin)是潛藏在醫療器械中的重大安全隱患,其存在于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外膜中。天然的細菌內毒素含有多種成分,包括磷脂、脂蛋白和脂多糖(LPS)。脂多糖是內毒素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極強的致熱性和生物活性,即使細菌被滅活后仍可能殘留。細菌內毒素一旦進入人體,可能引發人體免疫反應,導致發熱、休克甚至死亡。因此,細菌內毒素檢查(BET)是醫療器械質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細菌內毒素檢查法是利用鱟試劑來檢測或量化由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的細菌內毒素,以判斷供試品中細菌內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規定的一種方法。細菌內毒素檢查主要包括6種方法(見圖2)。值得注意的是,重組C因子法作為細菌內毒素檢查法的補充方法,不僅避免了傳統鱟試劑對鱟資源的依賴,還具有更高的特異性,正逐步在醫療器械檢測領域得到應用。在實際檢測工作中,應基于供試品的性質、實驗室能力及經驗、數據處理要求等科學合理地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法。
鱟血變形細胞裂解液中有一系列絲氨酸蛋白酶,如 C 因子、B 因子,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等,均能被細菌內毒素激活。細菌內毒素通過激活 C 因子,活化的 C 因子又激活 B 因子,進而激活凝固酶原,使其轉化為凝固酶,隨后凝固蛋白原聚合成凝固蛋白,在該酶的催化下凝固蛋白聚集產生凝膠。基于上述原理,凝膠法通過是否產生凝膠對細菌內毒素進行定性檢測;濁度法通過形成凝膠時溶液的濁度變化速率對細菌內毒素進行定量檢測;顯色法通過對顯色底物釋放的呈色團的檢測從而對細菌內毒素進行定量檢測。(各方法檢查原理見圖3)
醫療器械細菌內毒素檢查所涉及的國內外標準主要包括USP <161>、ISO 11737-3、ANSI/AAMI ST72:2019、GB/T 14233.3-2024,但以上標準均不是特定產品的具體試驗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可參考以上標準,結合具體產品的特性進行方法開發和確認。在完成方法確認后,采用經確認的方法進行細菌內毒素的常規檢測。
山東省醫療器械和藥品包裝檢驗研究院在無菌醫療器械污染控制策略研究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較強的技術服務能力,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特點為無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量身定制細菌內毒素檢查方法學開發和確認等服務,助力無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全生命周期微生物質量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