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小杰(化名)站在鏡子前,久久不愿移開視線。不是因為自戀,而是因為他快認不出自己了。
他13歲,卻像換了張臉
齙牙、下巴后縮,嘴唇肥厚、外翻,眼神總帶著一絲自卑和躲閃。他不再愛說話,同學間嬉戲玩耍能躲就躲,連拍集體照都要悄悄站在最后一排。媽媽王女士心如刀割:“他小時候圓臉大眼,多可愛啊……怎么越長越‘丑了’?”直至來到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兒童耳鼻喉疾病中心主任田家軍一眼就看出端倪:“這不是胖,不是發育遲緩,是長期張口呼吸,把臉‘吹’變形了。”
你以為的“睡得香”,正在毀掉孩子的臉
田家軍調出小杰的鼻咽影像圖片,畫面觸目驚心:腺樣體像一團厚厚的肉墊,死死堵住后鼻孔超過80%。他五年來幾乎無法用鼻子呼吸,每晚都張著嘴掙扎喘氣,像一條離水的魚。
“你家孩子是從8歲左右就開始打鼾、張口呼吸嗎?”田家軍問。
王女士點頭:“可人家都說,小孩打呼嚕是‘睡得香’,我們哪知道……”
田家軍嘆了口氣:“睡得香?那是一種病態的睡眠,會導致孩子缺氧!孩子整夜呼吸不暢,大腦供氧不足,這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發育;導致白天注意力差、記憶力下降,身高發育也變慢。更嚴重的是,長期張口呼吸,氣流會把上頜骨‘吹’得前突,導致上切牙前突、牙列不齊、下頜后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腺樣體面容’。”
他指著腺樣體圖片說:“最佳手術年齡是4到7歲,此時腺樣體處于快速增生階段,孩子也處于快速發育期,骨骼還有很大的可塑性。超過12歲,面部定型,就算切除了腺樣體,臉型也很難自行恢復。后續只能靠正畸補救,但效果大打折扣。”
孩子媽媽王女士頓了頓,面帶自責、語氣沉重:“最佳手術干預年齡是4到7歲,原本還寄希望于腺樣體10歲就萎縮了呢。他今年13,最佳窗口期,已經關了。”
田家軍的診室,藏著太多“小杰”
在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兒童耳鼻喉疾病中心,田家軍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幾個“小杰”。“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睡覺打鼾是病,不是‘睡得香’。”田家軍惋惜地說,“有的孩子來的時候,已經出現面部和牙齒畸形、注意力缺陷、學習成績斷崖式下滑,身體發育遲緩等癥狀。”
田家軍再次強調,兒童的健康,最怕“等一等”。早期識別是關鍵:
孩子睡覺打呼嚕、憋氣、翻來覆去?
白天精神差、愛發脾氣、上課走神?
臉型逐漸變長、嘴唇常張開、牙齒外凸?
“只要出現了這些情況、持續時間比較長,建議帶孩子來專業醫院做內鏡或影像學評估。”田家軍說,“在骨骼定型前干預,不僅能恢復呼吸,還能讓面容逐步回歸正常。可一旦年齡過大,就算手術解決了問題,孩子的臉型,也很難回到從前了。”
我們等的不是重癥,而是早一步的你
在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我們不追求“治好最難的病例”,我們更在意“攔下每一個遺憾”。田家軍常說:“在這個既拼能力、又拼顏值的時代,孩子的每一次呼吸,都在雕刻他的未來。”
我們無法讓時間倒流,幫小杰追回那五年。但我們希望,下一個孩子,不必再用一張不滿意的容顏,去面對這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