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沒什么不舒服,咋就查出癌了?”這是許多消化道腫瘤患者確診時的共同困惑。而這背后,藏著大多數消化道早癌“沉默生長”的殘酷真相。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一科主任、消化內鏡中心主任魏志表示,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的國家之一,尤其隨著年齡增長,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率也會升高。值得警惕的是,消化道腫瘤早期患者幾乎沒有任何癥狀,當出現便血、腹痛、消瘦、吞咽困難等癥狀時,大多意味著腫瘤已進展至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盡管消化道早癌善于偽裝,但并非不治之癥!若能在早期通過篩查發現,借助內鏡下微創治療等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而治療的關鍵就在于主動篩查、及早發現。
胃腸鏡檢查
揪出消化道早癌的蛛絲馬跡
胃腸鏡可對消化道進行直接觀察,如有病變,直接鎖定,可發現小至1~2mm的黏膜糜爛、息肉或早癌灶,精準度高。對于有潛在癌變風險的病變,甚至是已經癌變的早期病灶都可以通過內鏡切除。
● 胃鏡檢查——經口腔插入胃鏡
可以發現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胃癌等病變,并且可以對可疑部位取組織做病理檢查。
● 腸鏡檢查——經肛門插入腸鏡
用于診斷腸炎、腸息肉、結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檢查中可直接切除小息肉。
何時安排胃腸鏡檢查?
這類人群建議立即做!
1.普通健康人群——40歲為界
40歲之后,胃癌的發病率明顯升高;45歲之后,腸癌發病率顯著升高。即使沒有任何癥狀,也建議40歲左右做一次篩查。
2.有警報癥狀的人群——立即檢查
腹痛、腹脹、便血、黑便、消瘦、貧血、吞咽困難、大便習慣改變等;長期消化不良,服藥效果不佳者。
3.高危風險人群——提前及定期檢查
①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有胃癌、腸癌病史。
②癌前疾病:本人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腸息肉、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病史。
③不良生活習慣:長期高脂低纖維飲食、吸煙、大量飲酒、愛吃腌制燒烤食物。
胃腸鏡檢查分為普通和無痛兩種,患者可根據需求進行選擇,其中,無痛需靜脈麻醉,需提前評估身體狀況。準備做胃腸鏡之前,除了嚴格遵醫囑調整飲食、做好清腸,還要提前告知醫生用藥情況——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含活血化瘀成分的藥物等,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或停藥,避免檢查時出血風險。
魏志提醒,除了定期篩查,積極治療慢性消化道疾病之外,還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戒煙限酒,避免過度勞累和長期精神緊張;堅持適量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做好體重管理,從生活細節上筑牢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