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手寶爸寶媽而言,寶寶的一舉一動都牽動心弦,尤其是嘔吐癥狀,常讓家長焦慮不已。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濟南婦幼保健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二病區主任王少峰提醒,由于寶寶的胃較成年人的胃較平且容量較小,如果寶寶嘔吐不頻繁且體重增長良好,多數寶寶6個月后會逐漸緩解,但是,如果寶寶嘔吐頻繁且有特定特征,需高度警惕嬰幼兒時期常見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王少峰介紹,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主要因新生兒幽門環形肌增生肥厚,導致幽門管狹窄引發上消化道梗阻,在嬰幼兒中較為常見。
該疾病有典型臨床表現,家長可通過觀察及時察覺異常。嘔吐多在寶寶出生后3-6周出現,少數出生即吐或遲至7-8周,足月兒更常見。初期起病隱匿,僅為奶后溢奶,隨后嘔吐次數增多并發展為噴射性,嚴重時每次奶后必吐,嘔吐物多為乳汁、胃液或乳凝塊且不含膽汁,嘔吐后寶寶饑餓感明顯,哭鬧著仍能正常吸奶。同時,患病寶寶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平坦柔軟,80%-90%的寶寶在右上腹部可觸及橄欖樣腫塊,尤其在嘔吐后、空腹或熟睡時,腹壁柔軟松弛,更易觸摸到。隨著嘔吐加重,寶寶因攝入不足常出現脫水,初期體重不增,之后迅速下降、日漸消瘦,長期嚴重嘔吐還可能引發電解質紊亂及低氯、低鉀性堿中毒;此外,2%-3%的寶寶會出現黃疸,因嘔吐致進奶不足,引發熱量不足、脫水、酸中毒,降低肝細胞葡萄糖醛酰轉移酶活力,加上大便排出延遲增加腸肝循環,導致未結合膽紅素升高,表現為皮膚黃染。
當家長發現寶寶有疑似癥狀,及時就醫檢查是關鍵。醫生會先依據寶寶典型嘔吐病史、腹部胃蠕動波及右上腹腫物觸及情況初步判斷,再結合多種檢查手段精準診斷。幽門超聲檢查是常用輔助方式,典型影像學改變為“靶環征”及“宮頸征”,敏感性接近90%,檢查前需讓寶寶禁食2-4小時以防奶液干擾圖像。胃腸造影也能助力確診,有線樣征、肩征、蕈征、鳥嘴征及胃排空延遲等特異性表現。若腹部包塊觸摸不明顯,可完善腹部X線平片檢查,立位時能觀察到胃擴張、腸道內氣體減少,輔助診斷。
一旦確診,外科手術是有效治療方法。術前醫生會用2-3天糾正寶寶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改善全身情況。手術多通過臍部行腹腔鏡下幽門環肌切開術,創傷小且臍部小切口恢復快,幾乎不留疤痕。術后寶寶幽門梗阻解除,食物可正常通過胃腸道,消化功能改善,營養不良狀態緩解,體重迅速增加。
王少峰表示,只要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寶寶預后良好,家長無需過度恐慌,但務必重視,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最后提醒家長,若寶寶出生后3-6周出現噴射性嘔吐且進行性加重,伴隨明顯饑餓感、奶后頻繁嘔吐、體重下降,觸摸腹部有橄欖球樣腫塊,需立即警惕,及時帶寶寶到正規醫院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