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吃一頓飯,為什么有的人排泄快,有的人排泄很慢?哪種更利于身體健康呢?
這就不得不說說“腸道運輸時間”了,那么,這個時間又是什么?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二科主任劉長江解答道,所謂腸道運輸時間,簡言之就是食物從入口到出口所需要的時間,時間太短,可能導致營養吸收不良;時間太長,則可能讓有害物質滯留,引發腸道問題。
食物的腸道運輸時間受食物、運動、飲水、情緒、年齡、性別和腸道菌群等因素影響。通常認為,健康成年人腸道運輸時間在12~73小時之間比較好。
食物的“人體漂流記”
從入口到排出,它究竟經歷了什么?
當食物入口,一場神奇的“人體漂流”就此開啟,每一步都藏著消化的奧秘……
第一站:口腔——“初步加工場”
食物在口腔中被牙齒咀嚼,舌頭攪拌進行物理消化。同時,唾液腺分泌淀粉酶,將食物中的淀粉水解成麥芽糖。接著,通過吞咽,食物由食管進入胃。
第二站:胃——“彈性中轉站”
胃就像一個能伸縮的“食物攪拌機”,最多可容納約1.5升的食物。胃分泌的胃酸及各種消化液,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更易吸收的單元,形成食糜。混合食物在胃內經過1~4小時的初步消化,由胃的排空動作進入到消化的主要場所小腸。
第三站:小腸——“營養吸收主戰場”
食物在這里經過胰液、膽汁、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淀粉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最終分解為氨基酸,脂肪最終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大多在這一部分被吸收,耗時約3~8小時。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借助小腸的蠕動被推入大腸。
最后一站:大腸——“殘渣處理與排出”
結腸是大腸的主體部分,可以進一步吸收殘渣中的水分和電解質,最終形成的糞便經肛門排出,這個過程往往需要10小時以上。如果平時吃了更多蔬菜、粗糧(富含膳食纖維),腸道蠕動會更快,這場“告別”也會更順暢。
腸道運輸時間與健康密切相關
消化內科專家詳解其中緣由
劉長江指出,胃腸道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腸道運輸時間作為衡量胃腸道功能的重要指標,主要涵蓋胃排空、小腸運輸及結腸運輸三個關鍵環節,與血糖調節、飽腹感控制、腸道激素分泌以及腸道微生物群的形成和功能都有密切聯系。
1.胃排空:影響血糖與飽腹感
胃排空速度決定葡萄糖進入小腸的快慢,進而影響血糖波動和胰島素反應。排空過快,餐后血糖飆升,增加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風險;排空較慢,則能平穩血糖,延長飽腹感,減少進食量。
2.小腸運輸:決定營養吸收與激素分泌
小腸運輸速度影響葡萄糖吸收和GLP-1、PYY等腸道激素的釋放。運輸過快,減少葡萄糖吸收,同時促進激素分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強飽腹感;運輸過慢,則可能導致血糖升高,餐后血糖水平更高,長期可能影響代謝健康。
3.結腸運輸:影響菌群與代謝健康
較快的結腸運輸有助于排出有害代謝物,促進有益菌生長,提升短鏈脂肪酸水平,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并減少炎癥;較慢的結腸運輸可能導致菌群失衡,增加炎癥和胰島素抵抗的風險。
1天、隔天,或者3天內
都屬于排便合理范圍
若腸道運輸時間少于12小時,可能意味著腸道運輸過快,這與腹瀉、菌群失衡等因素相關;若超過73小時,或者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則表明腸道運輸較慢,便秘可能會誘發口臭、加重痔瘡等問題。
如何養成良好的腸道運輸時間?劉長江建議:
1.多吃蔬菜、水果、全麥谷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多飲水。
2.適量喝酸奶,或者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益生菌等,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3.適量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4.排便應定時定點,不要三心二意,專心感覺便意(不要看手機),每次時間不超過15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