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29歲的寧先生在一次意外中不慎摔倒,當時只覺得耳朵有些疼痛,右耳還出了點血,他以為只是皮外傷,便自行進行了簡單處理,之后沒再留意。幾天過去,耳部不適持續存在,心里漸漸不安起來。經朋友提醒,面部撞擊有時會傷及耳道深層結構,他這才來到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整形外科就診。耳整形外科主任陳東詳細詢問了受傷過程,并安排了耳內鏡檢查和CT掃描。結果令人意外——寧先生被確診為“右側外耳道骨折繼發耳道狹窄”。一塊細小的骨片因撞擊發生移位,正悄悄擠壓著聲音傳入的通道。
黃金期干預,為耳朵重建“聲音通道”
“很多人不知道,耳道也會骨折。”陳東解釋道,“當面部受到強烈撞擊時,力量可能傳導至外耳道前壁,造成隱匿性骨折。若不及時干預,移位的骨片會引發耳道狹窄甚至閉鎖,導致聽力下降、耳悶、反復感染等問題。”他特別強調,傷后一個月內是治療的“黃金窗口期”。此時骨折尚未愈合,通過微創手術將骨片復位,并在耳道內放置支撐材料,能有效恢復耳道正常形態。幸運的是,寧先生就診及時,經過全麻下的耳道骨折復位術,移位的骨片被成功歸位,耳道也重新撐開,為后續恢復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個月的堅持,換來耳朵的重生
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在術后。“接下來的三個月,是耳道塑形的關鍵階段。”陳東說,“我們必須在耳道內填充紗條等醫用支撐物持續維持耳道空間,防止疤痕增生和骨片再次移位。”寧先生積極配合,堅持每月復查,按時更換支撐海綿。這期間,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的醫護團隊也全程跟蹤,根據恢復情況動態調整治療方案。三個月后,支撐物順利取出,耳道形態穩定,聽力明顯改善。
外傷之后,耳朵也要“體檢”
事實上,像寧先生這樣的病例并不少見。在交通事故、運動撞擊或跌倒后,外耳道骨折常被忽視,直到出現聽力下降或耳悶才就醫,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對此,陳東提醒,“凡是經歷過頜面部撞擊的人,無論當時是否有耳痛、出血或聽力變化,都建議盡快進行一次專業的耳部檢查,主動排查外耳道是否發生隱匿性骨折。通過耳內鏡和CT檢查,往往能在癥狀惡化前發現潛在問題,及時干預,避免后續復雜的手術和更長的恢復過程。萬一錯過最佳治療期,患者也不必絕望,還可以通過外耳道成型術來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