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都曾遇到或聽聞這樣令人揪心的場景:一個原本好好的人,突然毫無征兆地感到頭暈目眩、眼前發黑,緊接著渾身乏力,隨即意識喪失,重重地摔倒在地。幸運的是,短短幾分鐘后(多數情況下是幾十秒到一兩分鐘),這個人又逐漸恢復了意識,只是對于剛剛發生的一切,腦海中一片空白,只剩下模糊的記憶。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三科主任岳文偉表示,這種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暈厥”,民間俗稱“昏厥”或“暈倒”。它絕非簡單的頭暈不適,而是一次猶如“大腦斷電”般的短暫且突如其來的狀況。為幫助大家深入了解這一常見的健康警報,
暈厥到底是什么?
岳文偉介紹,簡單來講,暈厥是由于大腦出現暫時性缺血缺氧,進而引發的一過性意識喪失。其具有以下顯著特點:發作極為迅速,往往在幾秒鐘內患者就會失去意識;持續時間較短,患者很快便能自行蘇醒,一般不會超過幾分鐘;蘇醒后,患者的意識能夠完全恢復正常,不過可能會感覺身體較為疲勞。
需要重點區分的是,暈厥與眩暈、昏迷、癲癇有著明顯的不同。眩暈主要表現為感覺“天旋地轉”,但患者的意識始終保持清醒;昏迷則是持續性的嚴重意識障礙,患者無法自行快速恢復;癲癇發作時通常伴有口吐白沫、雙眼上翻、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癥狀,恢復后常有長時間的疲憊和意識模糊,而暈厥的抽搐相對輕微且短暫。
身體“突然斷電”,常見元兇有哪些?
岳文偉表示,暈厥本身并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眾多疾病的一個癥狀表現,其背后的成因錯綜復雜,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反射性暈厥(最常見、通常最良性)
可以將其理解為神經系統出現的“過度保護”或“錯誤指令”。負責調控心率和血壓的神經反射過度敏感,致使心跳突然減慢,血管擴張,血壓急劇下降,最終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其中,血管迷走性暈厥(VVS)最為常見,多由情緒波動或直立位誘發,發作前常伴有自主神經激活的表現,如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惡心等;情境性暈厥與一些特殊情境相關,例如排尿、排便、咳嗽、運動或吞咽時等;頸動脈竇暈厥(CSS),通過頸動脈竇按摩可予以確診;不典型暈厥多數沒有明確的觸發因素,診斷主要依靠排除已知暈厥的病因(無器質性心臟病)。
心源性暈厥(最危險!)
這是由心臟問題直接引發的,是猝死的重要預警信號,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心律失常方面,當心臟跳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時,如室性心動過速、嚴重房室傳導阻滯等,會嚴重影響心臟的泵血效率;心臟結構性問題,像心肌病、嚴重瓣膜狹窄、急性心肌梗死等,也會導致心源性暈厥。
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
當人們從坐位或臥位突然起身站立時,血壓無法及時進行調整,急劇下降,從而引發頭暈或暈厥。常見原因包括脫水、出血、服用某些藥物(如降壓藥、利尿劑)、老年人自主神經功能調節遲緩等。
有人暈倒了,我該怎么辦?
遇到有人暈厥時,岳文偉提醒,務必保持冷靜,牢記以下“DO”和“DON’T”。
DO(該做的)
扶住患者,緩慢將其放平,防止因摔倒造成二次傷害;抬高患者雙腿,可在腳部墊上衣物或枕頭,使其高于心臟水平,促進血液回流至大腦;松開患者的衣領和腰帶,確保呼吸道通暢;仔細檢查患者的呼吸,確認有無呼吸和脈搏;若患者意識未立即恢復,應將其置于穩定側臥位,以防嘔吐物堵塞氣道;耐心等待患者蘇醒,通常一兩分鐘內患者會自行醒來;患者清醒后,讓其繼續休息片刻,然后緩慢坐起,并適量喝點水。
DON’T(千萬不要做)
不要試圖扶起或搖晃患者,保持平臥狀態至關重要;不要掐患者人中,現代醫學已證實此法無效,且可能造成額外傷害;不要在患者意識不清時強行喂水喂藥,這極易導致窒息;不要讓一群人圍觀,應保證周圍空氣流通。
此外,一旦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患者超過2分鐘仍未蘇醒;蘇醒后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肢體無力等癥狀;短時間內反復暈厥發作;跌倒后有明顯外傷(尤其是頭部);已知有明確心臟病、腦卒中或癲癇病史者發生暈厥。
反復暈厥,該如何應對?
如果您或家人反復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岳文偉強調,最重要的是盡快前往醫院看醫生。醫生會像偵探一樣,通過詳細詢問病史、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并可能安排一系列檢查來探尋病因。這些檢查包括:化驗血常規、電解質、血糖等;進行心電圖檢查,篩查心臟電路問題;開展直立傾斜試驗,這是診斷反射性暈厥的“金標準”;佩戴動態心電圖,持續監測24小時或更久,捕捉不易察覺的心律失常;進行心臟超聲檢查,查看心臟結構是否存在異常;對于難以捕捉的偶發事件,可皮下植入一個微型記錄儀——植入式循環記錄儀,長期監測心電活動;還可能進行電生理檢查、神經系統檢查(自主神經功能檢查、腦電圖、眼動脈血流描記、頸動脈超聲、經顱多普勒、CT、MRI)以及其他心臟檢查(運動試驗、冠脈造影)等。
岳文偉總結,暈厥是身體發出的一個重要警報。雖然大部分反射性暈厥并不致命,但首要任務是排除致命性心源性暈厥的風險。請大家切勿忽視任何一次不明原因的“眼前一黑”,科學的評估和診斷是獲得正確治療、避免危險、重獲安心的第一步。健康無小事,當身體發出信號時,請務必認真傾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