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飽滿的果實背后,是無數農業倉儲經營主體對資金的渴求,恒豐銀行濟南分行以創新農產品倉單貸回應這份期盼,再次延鏈溯鏈,成功落地全行首筆農產品倉單質押融資業務。 農產品難定價?倉儲貨物“押不了”? 立秋過后,濟寧金鄉縣的大蒜倉儲園區里,商戶王先生盯著冷庫內堆積的300噸大蒜犯了愁:“這些蒜占了80多萬流動資金,想收新季蒜種卻拿不出錢。”作為馳名中外的大蒜之鄉,金鄉大蒜種植歷史長達2000多年,相匹配的倉儲冷庫更是達到3000余座、儲存量400多萬噸,但淡儲旺銷的產業特點,讓當地農企、農戶常陷入“有貨沒錢”的困境,經營主體提前收購備貨,倉儲貨物成為經營主體流動資金占壓的主要因素,也是涉蒜經營金融需求的急迫點。 在傳統信貸融資模式上,農產品易腐蝕、難定價、難監管的“非標”屬性,成了融資“攔路虎”。許多涉蒜企業和農戶雖然擁有大量庫存,但卻缺乏合適的抵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導致生產經營資金受限,生產經營常因資金周轉卡殼。 農產品能“換錢”!倉單質押“解難題” 這一困境如今有了新解法。近日,恒豐銀行濟南分行成功落地全行首筆農產品倉單貸--大蒜倉單質押貸款業務,讓“凍在庫里的蒜”變成“流動的資金”,這意味著倉儲農產品可以盤活資產來“換錢”,也標志著恒豐銀行在探索以金融活水解農業融資難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不同于傳統信貸模式,農產品倉單貸業務采取了“倉單質押+遠程監管”模式,首次將農產品倉單質押給恒豐銀行,通過引入三方監管、三方倉儲機制,構建起嚴密且高效的風險制衡與業務協同體系,專門服務于區域內大宗農產品貿易融資。 該模式解決了傳統農副產品質押業務中存在的押品不標準、物權管理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不僅提高了當地農產品的收購效率,還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使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產業持續增效。
農產品大市場!模式創新“拓新篇” “以前庫存是‘死資產’,現在倉單能換貸,今年收購新蒜的資金周轉快了不少!”王先生算起收益賬,借助這筆貸款,他提前完成新季大蒜收購,有效降低了收儲成本。 這不是心血來潮的一次嘗試,而是恒豐銀行常年深入農產品產業、不斷追溯產業鏈特征的必然路徑。自2020年起,恒豐銀行濟南分行瞄準金鄉大蒜產業定位,先后以加工制造型企業、擔保公司合作等形式切入,在將金融服務融入產業的同時,深度了解產業鏈特征,從常規模式到新型質押、從第三方擔保到自主管控,逐步走向“產購儲加銷”全鏈金融服務的新階段,累計發放大蒜產業相關貸款313筆、金額6.02億元,以實際行動助力當地農產品經濟發展。 該筆業務的落地,充分體現了恒豐銀行圍繞客戶需求及市場痛點,積極創新、高效協同的服務機制。恒豐銀行將繼續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高質量發展工作部署,持續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創新金融產品,完善服務體系,積極助力鄉村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通過精準、高效、便捷、貼心的金融服務,為各地地標農產品及鄉村特色產業集群注入澎湃金融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