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連續兩場高標準的演出,融合了京劇韻味與家國情懷,實現了傳統文化與革命歷史的有機銜接,不僅讓劇場內掌聲與熱淚交織,更讓“山東省京劇院”的名字,深深烙印在成都乃至全國觀眾的心中。
一段熱血澆灌的歷史
“一個家族的毀滅,一個民族的重生。”編劇王宏說道,京劇《燕翼堂》要做的,就是將歷史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燕生雙翼飛九天,最終會筑巢在家鄉的屋檐,向你訴說血與火鑄成的平安
《燕翼堂》的“根”,扎在山東沂蒙老區臨沂市蒙陰縣“燕翼堂”劉氏家族的真實歷史里。該劇由山東省京劇院創作演出,并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整部劇講述了燕翼堂第十五代掌門人劉合浦在家族早期共產黨人劉曉浦、劉一夢“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精神引領下,以民族大義為重,從“明哲保身,中立求存”轉變為堅定的革命鄉紳,帶領家族追隨共產黨、為革命毀家紓難的動人故事。
根據歷史記載,“燕翼堂”家族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共有26人參加革命,7人獻出寶貴生命。而“燕翼堂”建筑因非常堅固,日軍想將其作為據點,掌門人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親手把兩萬多平方米的百年院落拆毀夷平。在劇中,“拆毀”變為舞臺化的“炸毀”,更加呈現出戲劇表達的爆發力和張力。
劇中多次出現的“浮厝”,成為劇情的催化劑。這是一種古老的葬儀,用磚石將棺木四角墊高,離地三寸,上邊鋪一點東西,暫不入葬。王宏表示,這代表著先驅們“革命不成功絕不入土,浮厝桑行等待那一天”的不屈精神。
導演周龍將這段感人的歷史搬到了舞臺上,使其“活”了過來。這部劇策劃于2019年,2021年首演。為了還原這份熱血,劇組用多年時間,從劇本、音樂、表演到舞美、燈光、多媒體等各個環節幾易其稿,只為讓每一個細節都貼合歷史的溫度,讓每個角色都能立得住,更鮮活。
一次集體的圓滿呈現 如何評價一部戲?劇目排得好,演員也要演得好。
如何評價一部戲?劇目排得好,演員也要演得好。
劇中劉合浦的飾演者,山東省京劇院院長劉建杰是“梅花獎”獲得者,表演功底深厚,嗓音圓潤蒼勁。他將劉合浦的心理活動通過唱腔和表演讓觀眾感知,精準刻畫出主人公從隱忍求全到毀家紓難的轉變。
當面對侄子劉增易寧愿領受嚴苛家法,也要進山參加八路軍時,他不解,勸說家族青年放棄理想保全性命;當他演到女兒劉增韻為掩護八路軍,撞向日軍刺刀,倒在自己面前時,眼神里的震驚、悲痛與覺醒,讓臺下觀眾屏住呼吸。當初他對列祖列宗立下“家道榮昌,人丁興旺”誓言,最后又昭告列祖“與仇敵同歸于盡,與親人浮厝人間”,讓觀眾看到的不是“高大全”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在悲痛中成長的“普通人”,也正因如此,那份最終選擇“炸宅殉義”的熱血,才更顯真實可感。
劇中,劉合浦與母親——即吳雪靖飾演的劉高氏的一段念白頗為動人。劉高氏在聞知兒子要炸毀家園時,選擇的不再是燒香祈愿,而是穿上“送老”的壽衣,與兒共死。在此段之前,劉合浦帶給觀眾的是一家之長,做生意的精明人等形象。通過此段的演繹,真切讓大家感受到劉合浦的心中掙扎與壓力。家族以他為支柱,而他的支柱似乎就是母親。最后,吳雪靖一段老旦的唱腔剛勁有力,將角色演繹得更加崇高。
“整體舞臺呈現得到了觀眾認可,我想沒有什么比這個更可喜的了,非常激動,感謝大家!”散場后,劉建杰說道。這份集體榮譽感同樣縈繞在每位演職員的心中。團體發揮“一棵菜”的精神,每個人卯足了勁兒去達到最好的狀態。樂隊不斷調試現場音和舞臺的平衡,舞美根據前場演出微調道具,音響確保營造出更宏大的背景……吳雪靖說:“這不是個人比賽,代表的是山東的榮譽,心情和以往完全不同。”青年演員劉棟在劇中飾演劉增韻,當談及演出感受時,她表示,今天完全入戲了,臺上忍不住掉淚,配戲的演員也都眼里含著淚,這是對角色最深的共情。
一部讓人看了想再刷的劇目
“
我不輕易流淚,可今天半場都熱淚滿眶!” 成都觀眾羅先生走出劇場時,語氣里仍帶著未平復的激動。對他而言,這是人生中第一次接觸山東京劇,也是第一次被一部京劇作品如此深刻地打動。他直言:“劇本好、演員好,要是有第二場,我肯定動員家人、鄰居、朋友都來。” 這份直白的喜愛,并非個例。一位常年沉浸川劇的資深戲迷,同樣難掩興奮:“看慣了川劇,第一次看這種現代京劇,全程熱血沸騰!唱腔地道、音響舞臺效果拉滿,關鍵年輕人直接就能看懂。”
臺下觀眾的熱淚與喝彩,背后是《燕翼堂》主創團隊“十年磨一戲”的精雕細琢。這份對藝術的較真,早已讓《燕翼堂》收獲諸多認可:此前不僅斬獲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等殊榮,更在全國多地巡演中屢屢引發觀演熱潮。此次亮相十四藝節,它又以獨特的敘事方式打破了傳統京劇的“年齡壁壘”。袁女士帶著正在學京劇的孩子來看演出,竟發現孩子中途紅了眼眶:“一開始覺得它和傳統京劇不一樣,看著看著就被帶入了。這種題材對孩子挺好,既是藝術熏陶,更是生動的愛國教育。” 孩子的反應,恰恰印證了《燕翼堂》的成功:它讓年輕人聽懂了京劇的韻味,讓孩童讀懂了家國的重量,更讓傳統藝術在現代語境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演出散場時,不少觀眾仍在討論劇中的情節與唱腔,有人追問“會不會加場”,有人計劃“下次帶長輩來二刷”。對《燕翼堂》而言,沖擊文華獎是對藝術實力的檢驗,而讓更多觀眾愛上京劇、讀懂家國大義,也是一份珍貴的收獲。當傳統京劇遇上紅色故事,當山東文化對話巴蜀大地,這臺大戲不僅演繹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更搭建起一座連接藝術與觀眾、傳統與現代的橋梁,一頭連著過去的熱血忠魂,一頭連著當下的熱淚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