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車主:加油“一鍵搞定”,省心但不便宜
“我開油車十年了,加油從來不用挑時間。”在加油站工作的李師傅一邊給一輛老款帕薩特加油,一邊笑著說道,“早上加、晚上加,價格都一樣。加滿一箱油,跑個六七百公里,心里有數。”他坦言,雖然油價波動讓人頭疼,但加油流程簡單直接,無需等待,更不用為“峰谷電價”算來算去。
“前陣子95號油漲到8塊多,一箱油得五百多,心疼啊。”李師傅嘆了口氣,“但再貴,也比天天算充電費省心。我兒子買了電車,天天看APP比價,說晚上12點后充電便宜三毛,非得半夜爬起來充電,我都替他累。”
新能源車主:省錢是真,費心也是真
家住濟南高新區的張先生是第一批“嘗鮮”新能源汽車的車主。他開的是一輛國產純電SUV,年行駛里程超過兩萬公里。“算下來,一年電費不到三千,油費的話,怎么也得兩萬起步。”張先生算了一筆賬,語氣中難掩自豪。
但談及充電體驗,他卻皺起了眉頭:“便宜是便宜,可太折騰了。小區充電樁經常被燃油車占位,公共樁又貴。我下載了五個充電APP,每天睡前都要比價,看哪個站夜間電價最低。有一次為了省五塊錢,繞了十公里去唐冶充電,結果排隊等了四十分鐘。”
他打開手機,展示了一張充電記錄截圖:凌晨1點15分,某充電站電價為0.68元/度;而同地點上午10點的價格則高達1.5元/度。“差價快一倍!你說,能不精打細算嗎?”
充電站負責人:電價浮動是市場調節的必然
在濟南南部一家大型充電站,負責人王女士告訴記者,充電價格的波動,源于電力“峰谷分時”政策和市場供需。“我們采用的是‘基礎電價+服務費’模式。電網在高峰時段電價高,我們收得也高;深夜用電低谷,電價便宜,充電站也會相應下調。”
她指著一排正在充電的車輛說:“你看,晚上10點后車明顯多起來,大家都來‘撿便宜’。但我們也得平衡運營成本——設備維護、場地租金、人工,哪樣不要錢?如果全天低價,我們根本撐不住。”
王女士坦言,目前充電基礎設施仍存在“布局不均、標準不一、信息不透明”等問題。“有的車主抱怨貴,其實是因為他們沒用對APP,或者沒選對時段。我們也在推動‘智能推薦’功能,根據車主位置和行程,自動推薦最優惠的充電方案。”
是省心,還是省錢?答案在“平衡”之間
那么,新能源汽車到底省心還是省錢?從經濟賬看,新能源汽車無疑更勝一籌。以年行駛2萬公里計算,燃油車油費約1.8萬-2.5萬元,而電動車電費僅需2000-4000元,節省高達萬元。此外,電動車保養簡單,無機油、三濾更換,年均保養費不足燃油車的三分之一。
但從使用體驗看,燃油車在“即加即走、續航無憂”方面仍具優勢。而新能源車主則需面對充電時間長、充電樁分布不均、電價波動等“新型焦慮”。
然而,這種“煩惱”正在被技術與政策逐步化解。越來越多的小區加裝充電樁,國家推動“充電一張網”平臺建設,智能導航可實時顯示電價與空閑樁位,甚至部分車企推出“換電”模式,將充電時間壓縮至幾分鐘。
或許,新能源汽車的“煩惱”,正是綠色轉型必經的陣痛。它考驗著我們的耐心,也倒逼著基礎設施的升級。省錢是現實,費心是過程,而省心,正在路上。未來,當充電像加油一樣便捷,當電價更透明、服務更智能,新能源汽車才真正實現了既省錢,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