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日喀則,秋風掠過青稞田,49歲的歐珠拉姆正準備前往當地醫院,開啟術后第一次化療。一周前,她順利從濟南返回故鄉,此前在濟南完成了惡性腫瘤切除治療。這場跨越3500公里的救治,不僅幫她卸下了病痛負擔,更讓她帶著濟南醫護團隊的牽掛與專業指導,安心踏上后續治療之路。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源于濟南與日喀則市白朗縣延續多年的援藏情誼,源于一位援藏醫生搭建的“生命橋梁”。
濟藏牽線:援藏醫生搭起跨越3500公里的希望橋
歐珠拉姆的治療轉機,始于濟南與白朗縣早已結下的醫療羈絆。家住白朗縣的她,因身體不適前往日喀則就醫,經檢查懷疑為輸尿管惡性腫瘤——病灶血管豐富且緊貼輸尿管,診療需要更精密的技術支持。而此時,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手足外科主治醫師黃新良,正以濟南市第八批、第九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的身份,擔任日喀則市白朗縣中心醫院外科主任。
在白朗縣的日子里,黃新良不僅以精湛醫術守護當地百姓健康,更始終把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為應對高原地區術后護理難題,他創新實施“每小時響鈴”守護法——針對手足外科術后需密切監測血運的患者,每小時設置鬧鐘提醒,徹夜查看再植手指的顏色、溫度,確保術后恢復萬無一失;為了讓當地醫療水平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他還獨創“雞翅動脈模擬訓練法”,用常見的雞翅模擬人體血管結構,手把手教當地醫生練習顯微縫合技術,有效提升了團隊的實操能力。
當地醫護人員常說:“黃醫生不僅帶來了技術,更帶來了把患者當家人的用心!
作為扎根雪域高原的濟南醫生,黃新良早已把藏族同胞的健康當成自己的責任。得知歐珠拉姆的病情后,他第一時間梳理檢查資料,憑借多年援藏經驗判斷:“這需要濟南的多學科團隊支持,得盡快幫她對接回去。”
沒有絲毫猶豫,他直接聯系醫院,詳細說明病情、傳遞檢查報告,為歐珠拉姆爭取到了前往濟南治療的機會。而這并非黃新良第一次為藏族患者搭建“跨省救治橋”。
此前,他曾成功協調一位患有復雜“漂浮指”的藏族少年到濟南接受免費手術,讓少年重獲正常手指功能;還有多名患有疑難病癥的藏族患者,在他的熱心協助下,順利抵達濟南接受精準治療。
這通跨越3500公里的電話,不僅是一次病情求助,更是濟南與白朗縣援藏情誼的生動體現。
從第一批援藏醫療隊赴藏,到如今黃新良們的接續堅守,濟南醫生早已成為連接兩地醫療資源的“紐帶”,而歐珠拉姆,正是這份紐帶托舉起的又一個生命希望。
濟南的準備:科室聯動,步步為營迎患者
“從接到黃新良醫生的消息開始,我們就把歐珠拉姆的情況當成了重點,在院領導的協調下醫院科室擰成一股繩準備!睗鲜械谒娜嗣襻t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高保華回憶道。
醫院迅速為歐珠拉姆成立保障組,專門建立工作群——群里不僅有泌尿外科核心醫生團隊,還納入了消化科、肝膽外科、心內科、病理科、放療科、腫瘤內科等全院相關科室醫生,“為了制定最穩妥的方案,術前術后我們專門組織了兩場正式的多學科聯合會診(MDT),各科醫生坐在一起反復討論;而在日常診療中,不管是血壓、血常規的細微變化,還是歐珠拉姆的身體感受,只要有情況,我們都會在群里同步,各科醫生隨時在線出主意、提建議。”高保華補充道,這種“線下會診+線上跟進”的模式,確保了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多學科的專業支持。
在歐珠拉姆抵達濟南前,醫院已按惡性腫瘤診療標準啟動專項用藥,提前做好治療預案;待她到院后,第一時間安排兒茶酚胺六項檢查,“這一步很關鍵,必須排除腹膜后副神經節瘤的可能——這種病會影響后續腫物穿刺,一旦漏判,腹膜后穿刺風險會大幅增加!泵谀蛲饪聘敝魅吾t師、歐珠拉姆的主診醫師崔延義說。
除醫療診療外,護理團隊在生活層面同步提供細致服務,從日常起居照料到需求響應,全方位保障患者術前狀態。
從術前專項用藥啟動,到關鍵檢查落地,再到生活護理跟進,每個環節均按預案精準推進。正如崔延義所說:“我們所有工作都是‘步步推進’,就是為了確保每個環節不出錯,最終也確實取得了好結果。”
穿刺檢查最終確診:歐珠拉姆患的是平滑肌肉瘤,屬于惡性腫瘤,手術目標明確——完整切除腫瘤、清理周邊組織、標記放射范圍,為她延長壽命。
而術前最讓團隊牽掛的兩個問題——腫瘤是否完整包裹輸尿管、是否與腰大肌粘連,也成了手術方案制定的核心重點。
手術室里的攻堅:定制裝備與精細操作
9月底的手術日,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手術室里,一場針對“特殊情況”的攻堅戰悄然展開。
歐珠拉姆體重超過200斤,腹壁比普通人厚不少,常規手術器械根本無法觸及病灶,手術室提前為團隊準備了加長戳卡和超聲刀,“這兩套定制裝備是關鍵,沒有它們,手術連開口都難。”崔延義說。
手術中,團隊果然發現了術前最擔心的情況:腫瘤完整包裹著輸尿管。以高保華主任為首的醫療團隊小心翼翼地分離腫瘤與周圍組織,既要確保腫瘤被完整切除,同時對腫瘤周邊組織進行細致清理,并精準做好放射范圍標記,方便后期治療。
考慮到歐珠拉姆的體重情況,常規彈力襪難以實現理想貼合,無法達到最佳預防效果。團隊主動調整方案,改用彈力繃帶為她預防下肢血栓。他們通過一層一層細致纏繞的方式,讓繃帶緊密貼合她的身體曲線,既解決了體重帶來的適配難題,也讓血栓預防更精準可靠,“彈力繃帶能更貼合她的身體,預防效果更精準。”
近4個小時的手術結束后,高保華松了口氣:“手術非常成功也非常漂亮——腫瘤完整切除,周邊組織清理干凈,沒有出現任何意外!
術后,醫療團隊再次進行多學科討論,制定了詳實的術后放化療計劃,為歐珠拉姆的后續康復與治療提供明確方向。
病房里的溫暖:從手勢溝通到共情陪伴
術后的病房里,護理團隊的守護同樣細致。“術后最怕的是血栓和墜積性肺炎,所以‘早下床’是護理核心!泵谀蛲饪谱o理團隊護士長李媛媛記得,10月1日(手術第二天),她特意協助歐珠拉姆下床活天她只能走五六米,走幾步就喘,我們扶著她慢慢挪;第二天就能走到二十米左右了
除了下床活動,護理團隊還幫她用繃帶輔助活動腿部,進一步預防血栓,全程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語言曾是病房里的小障礙——歐珠拉姆會的漢語“很有限”,人“淳樸又靦腆”,這是李媛媛第一次接觸她時的印象。為了方便溝通,護理團隊琢磨出一套“手勢語言”:想詢問切口是否疼痛,就在腹部比畫,同時露出關切的表情;需要確認她的感受,就用簡單的肢體動作配合交流。
團隊還自發學起藏語,“你好”“謝謝”“疼嗎”是大家最早掌握的三句;而歐珠拉姆也學著漢語,出院前已經能說出“謝謝”“非常感謝你”“你們對我的好我都記得”。
有一次,歐珠拉姆在病房里悄悄抹淚,李媛媛連忙上前詢問,才知道她是想家了——家里還有未成年的孩子,連日的治療讓她格外牽掛。
聊起孩子時,李媛媛主動跟她說:“以后有機會,讓孩子來山東學習,你也一起來,咱們以游客的身份好好逛逛濟南。”這句話讓歐珠拉姆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即將回到家鄉進行后續治療,當歐珠拉姆為護理團隊獻上哈達時,李媛媛心里滿是感動:“覺得所有付出都值了,就想好好為她服務,希望她后續治療能徹底康復!
為何是濟南:援藏情牽起的信任紐帶
“為什么歐珠拉姆會選擇來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答案藏在一批批援藏醫療隊員的腳印里。”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孫郡的話,道出了這場救治背后的深層原因。在濟南與白朗縣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后,醫院已先后派出10批、共8名像黃新良這樣的援藏醫生,帶著專業技術與真摯初心扎根雪域高原。他們走村入戶義診、為牧民送醫送藥,還手把手培訓當地醫護人員,將外科縫合、慢性病管理等實用技術留在高原,用行動贏得藏族同胞信任,也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濟南醫生就像親人,把技術送到了我們心坎上!边@是當地藏族同胞常掛在嘴邊的評價,不少接受過幫助的牧民,還會特意給醫院寄來酥油茶和哈達,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感謝。
而醫院對援藏工作始終全力支持——從為援藏醫生定制高原適應培訓,到搭建“前后方聯動”的診療平臺,再到為藏族患者開辟就醫綠色通道,每一項舉措都透著“把援藏當使命、把藏民當親人”的態度。
除了歐珠拉姆和此前的“漂浮指”少年,這些年也有藏族患者在醫院的協助下,跨越3500公里來濟治療,從復雜的骨科手術到疑難的外科病癥,每一次成功救治都讓“魯藏一家親”的情誼更濃。
歐珠拉姆來濟南時,高保華在科室接待,“看到她的那一刻,就想起了援藏醫生常說的話——要把藏族同胞當家人!睆娜郝搫拥谋U辖M,到多學科聯合的精準會診,再到護理團隊的暖心陪伴,濟南醫護人員用“步步推進”的專業與溫情,兌現了這份信任。
這場跨越3500公里的治療之旅,不僅讓歐珠拉姆重獲生命希望,更讓“魯藏一家親”的情誼,在專業守護與溫暖陪伴中愈發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