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熏洗療法包括熏法和洗法,一般先熏后洗。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熏”為熏蒸之意,即將藥物煎后產生蒸汽熏蒸患部;
“洗”為淋洗、泡洗之意,即待藥液降至合適溫度,再以藥液淋洗、浸泡全身、局部或患處。
我國中藥熏洗療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殷時期,宮廷中就盛行用藥物進行沐浴,以防治疾病。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洗浴法、熏浴法的記載。金元時期張從正把熏洗療法列入治病方法。
熏洗療法使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的吸收和滲透進入人體,濕潤的藥物能增加水合作用和皮膚的通透性,加速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能力,結合經絡的溝通作用、臟腑的調節以及局部的刺激達到治療的目的。
熏洗宜在密閉房間中進行,將配置好的藥物放入鍋中煮沸,待蒸汽加熱使室內氣溫達到40℃左右即可進行,熏蒸15~20min后,待室溫降低,再用藥液洗浴。時間一般為15-30min,最長不宜超過1h。
臨床上的常用方劑:
1.五倍子湯-選自《瘍科選粹》
藥物組成:五倍子、樸硝、桑寄生、蓮房、荊芥各30g。
功用: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用于痔瘡、脫肛等肛門病。
2.石榴皮煎液
組成:石榴皮制成100%煎液。
功用:用于淋巴結炎、多發性癤腫、外傷感染、輕度表淺燒傷等的治療。
3.活血止痛散-選自《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土鱉蟲300g 當歸600g 乳香(醋炙)120g 自然銅(煅,醋淬)180g 三七120g
共為細末,每264g細粉兌研冰片6g。
功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