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名創優品海外首家MINISO LAND在泰國曼谷Siam Square步行街正式開業。這家三層獨棟旗艦店以超8000個SKU和80余個全球IP,迅速成為當地年輕消費者的熱門打卡地。
然而,與其海外業務的如火如荼形成對比的是,名創優品在國內的一項重大戰略投資——永輝超市(601933.SH),正經歷轉型陣痛。10月30日晚,永輝超市發布了2025年三季報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4.34億元,同比下降22.21%;扣非后歸母凈虧損15.02億元,較去年同期擴大8.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距離名創優品投資永輝超市,已過了一年多的時間。
在電商高度發達的當下,名創優品為何能持續守住線下零售的基本盤?其產品與模式又如何成功撬動全球市場,實現海外擴張?豪擲62.7億元入主的永輝超市,能為名創優品帶來預期的戰略回報嗎?

構建平價IP生態
2023年,面對電商沖擊與Z世代情緒消費需求的崛起,名創優品啟動了品牌升級,將定位轉向“全球IP聯名集合店”。如今的名創優品,正憑借清晰的IP戰略,完成從平價生活雜貨店到情緒消費平臺的轉型。
與泡泡瑪特以自有IP為核心、主打收藏屬性的“高溢價潮玩”模式不同的是,名創優品構建的是“平價IP”生態——以日用百貨為載體,將IP符號融入襪子、飯盒、圍巾、文具等高頻消費場景,兼備實用價值與IP帶來的情緒價值。
據了解,名創優品將IP產品客單價維持在9.9元至50元為主的高性價比區間,主打“用一杯奶茶錢,帶走一個IP”的輕量化情感消費。這種模式極大降低了消費者獲得IP產品的成本,也契合了當下“悅己消費”與“情緒療愈”的需求。
截至2025年6月,名創優品已與全球超150個IP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全年3—4波大IP、每月1—2波小IP”的穩定上新節奏,持續拉動用戶復購。第三方數據顯示,目前名創優品國內用戶中,18—28歲群體占比大多數,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占比超一半。這些消費者的消費決策更看重“性價比+IP符號”,復購多源于新IP上線的驅動,而非對單一IP的深度忠綁定。
這一戰略的落地載體,是名創優品MINISO LAND大店模式。截至2025年6月,全國已開業11家MINISO LAND,平均月銷售額達數百萬元,其中上海南京東路全球壹號店開業9個月累計銷售額突破1億元,IP產品貢獻占比高達79.6%。
據了解,該類門店面積普遍超過1000平方米,通過沉浸式場景設計、策展式陳列與主題化營銷,將零售空間轉化為“IP樂園”。在西安、曼谷等新店,MINISO LAND借助WAKUKU、史迪奇等IP主題裝置,成為吸引商圈客流的新地標。而這種“IP+場景+高頻消費”的組合,使名創優品在不依賴高單價收藏品的前提下,成功切入情緒消費賽道,構建了區別于泡泡瑪特的護城河。
海外門店兩年激增超五成
10月25日,名創優品海外首家MINISO LAND在泰國曼谷Siam Square步行街正式開業。據名創優品有關人士透露,目前曼谷MINISO LAND旗艦店的營收表現已超出公司預期。未來三至五年,名創優品計劃在泰國新增約100家門店,并以直營模式為主。此外,集團還將逐步進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其他主要市場,并以此為基點,進一步擴大全球業務版圖。
“自2015年底啟動出海戰略以來,名創優品始終將東南亞視為其海外布局的‘大本營’。”據集團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劉曉彬介紹,泰國憑借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對時尚與IP文化的高接受度以及旺盛的消費潛力,成為集團重點拓展的市場。“在中泰長期友好關系的推動下,當地經營成本可控,且文化習慣與中國相近,為業務落地提供了有利條件。”劉曉彬表示。

名創優品的全球化,堪稱其過去十年最成功的戰略之一。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名創優品海外門店總數達3307家,較2023年6月的2187家增長51.2%,年均復合增長率超15%。其中,亞洲(中國除外)以1695家門店居首,拉丁美洲661家、北美洲394家、歐洲319家,形成多元化布局。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名創優品海外業務收入達19.4億元,同比增長28.6%,海外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例為42.6%,較2024年同期提升了3.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名創優品的海外擴張并非盲目鋪開,而是采用“直營+代理”的雙軌模式。面對高潛力市場,名創優品選擇強化直營以提升利潤與品牌控制力,而對于新興市場,則通過本地代理商進行快速滲透。今年二季度,名創優品海外凈增門店94家,全年計劃新增超500家。
永輝超市前三季扣非凈虧損超15億元
2024年9月,葉國富主導旗下子公司駿才國際,以62.7億元收購永輝超市29.4%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彼時,永輝超市已連續4年累計虧損超95億元,市場普遍質疑葉國富的決策。如今,一年過去了,永輝超市仍在承受調改的陣痛。

10月30日晚,永輝超市發布2025年三季報。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24.34億元,同比下降22.21%;歸母凈虧損7.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32億元;扣非后歸母凈虧損15.02億元,較去年同期擴大8.4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124.86億元,同比下降25.55%;歸母凈利潤-4.69億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7億元。
對于營收下滑,永輝超市聲稱,報告期內對部分尾部門店進行關閉,同時對潛力門店實施改造,影響了整體銷售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葉國富入主永輝超市后,便迅速啟動“胖東來模式”調改,以“商品結構優化+服務體驗升級”為核心,關閉低效門店、提升員工待遇、打造自有品牌“品質永輝”。
然而,向“標桿”看齊的優化之路代價不菲。根據同步披露的董事會決議公告,第三季度,公司關閉處置門店產生的損失金額為6.12億元(未經審計),截至目前,部分門店關閉事宜正在處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月初召開的新品發布會上,公司CEO、全國調改負責人王守誠曾提到,公司將用2—3年時間走過生死線。
盡管財報仍顯示虧損,但葉國富收購永輝超市的邏輯,不能僅憑短期業績來評判。在其規劃中,永輝超市的供應鏈能力、生鮮品類優勢與線下流量入口,與名創優品的IP產品、年輕客群形成潛在協同。未來,名創優品或可將IP聯名商品引入永輝超市調改店,打造“生活好物+情緒消費”的復合場景,逐步打通“零售+消費”生態的閉環。
不過,這一協同效應目前仍處探索初期。永輝單店改造成本約800萬元,調改周期長、資金壓力大,能否在預期內實現扭虧為盈,尚是未知數。對名創優品而言,收購永輝是一場“以時間換空間”的長期布局。這場備受關注的零售整合,正進入關鍵攻堅階段。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