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蟬翼的刺身(即魚生、生魚片),佐以鮮香蘸料,撩動無數食客味蕾。可就在這極致鮮美的背后,卻潛藏著令人觸目驚心的健康威脅——肝吸蟲感染。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劉雙指出,肝吸蟲感染在初期往往癥狀隱匿,部分患者可能僅表現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等非特異性不適,容易被忽視。若未及時診治,病情持續進展,可引發膽囊炎、膽管炎、肝硬化,甚至增加膽管癌的風險。此外,兒童或青少年感染后,可能因營養吸收障礙導致營養不良、貧血,嚴重者可影響生長發育,出現發育遲緩,極少數病例甚至可能引發侏儒癥。
肝吸蟲(華支睪吸蟲)
寄生在人類肝膽管內的寄生蟲
肝吸蟲的蟲卵通過感染者或病畜糞便進入水體,被淡水螺吞食后發育成尾蚴,尾蚴再侵入淡水魚蝦體內形成囊蚴。
“未煮熟的淡水魚蝦中可能攜帶數百個甚至更多肝吸蟲囊蚴,這些囊蚴肉眼不可見,人食用后會在小腸內脫囊孵化,幼蟲通常在2周內沿膽管入侵肝臟,最終寄生在肝膽管內發育為成蟲。”劉雙主任說道,一旦確診為肝吸蟲感染,應及時進行治療。
病“蟲”口入莫大意
常見感染途徑大揭秘
1.食材處理不當
草魚、青魚、鰱魚、鳙魚等淡水魚,都可能攜帶肝吸蟲囊蚴,制作或食用魚生、魚生粥、燙魚片等食物時,如果食材處理不當,感染肝吸蟲的風險極高。
2.廚具及食物交叉污染
切過感染肝吸蟲的生魚的刀具、砧板沒有清洗干凈,再用來處理其他直接入口的食物,肝吸蟲的囊蚴就可能污染食物,從而導致感染。
劉雙主任提醒,愛吃魚生、生腌魚蝦,或砧板生熟混用者,即使無癥狀也應定期篩查。常用檢測方式包括糞便檢查(查找肝吸蟲卵)、血液檢查(查肝吸蟲特異性抗體)、影像學檢查(B超或CT觀察肝膽病變)。
如何躲開肝吸蟲?
從關注餐飲和廚房衛生做起
食用魚生等生鮮食品,蘸醋、芥末,或白酒均無法有效殺滅寄生蟲,高溫烹煮才是最可靠的預防方式。此外,還有兩大重點需要把握。
1.餐飲衛生
①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涉及淡水魚蝦的食材,應確保充分煮熟后食用,如采用清蒸方式,一般需100℃蒸15分鐘以上,徹底殺滅肝吸蟲的囊蚴。
②謹慎選擇食用魚類。選擇正規超市、市場,供應的魚經過檢驗檢疫,來源可靠。
2.廚房衛生
①生熟分開。處理食物時,切生魚的刀具和砧板要與處理熟食的嚴格分開使用,防止生魚上肝吸蟲的囊蚴污染熟食。同時,盛放生、熟食物的容器也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②保持廚房清潔。及時清理廚房,擦拭灶臺、洗碗池等,清除食物殘渣和水漬,避免給寄生蟲和細菌提供滋生機會。
劉雙主任特別提醒,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盡早就醫。若有肝吸蟲病流行地區旅居史,或有生食、半生食淡水魚蝦的經歷,務必主動告知醫生,以便及時開展疑似病例的篩查與規范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