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胸痛來襲,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狹窄或堵塞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即大家常說的“放支架”,是挽救心肌、恢復血流的關鍵手段。
手術成功只是“救心”邁出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術后的科學康復——這是實現“強心”、重獲健康的核心所在。如果忽視術后管理,不僅可能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導致病情反復,甚至再次住院。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冠心病介入治療一科主任馮建欽,為大家全面解析PCI術后康復的五大核心支柱,助力患者順利從“救心”邁向“強心”。
一、PCI傷口護理
促進愈合、防止感染
穿刺點通常位于手腕或大腿根部,術后應保持敷料干燥清潔,避免沾水,按時換藥。密切觀察傷口有無滲血、血腫,若敷料被鮮紅色血液浸透,應立即按壓穿刺點上方并呼叫醫護人員;注意術側肢體遠端的皮溫、色澤及動脈搏動情況,橈動脈穿刺需關注手指,股動脈穿刺需關注足背動脈。
1周內避免久坐、久站、深蹲、劇烈運動,穿刺側肢體避免過度屈髖或提重物(>5kg);1周后可根據恢復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仍需避免該側肢體承受突然暴力。
二、藥物治療
康復的基石,不能擅自停藥
支架植入后,血管雖然被撐開,但動脈粥樣硬化的根本問題依然存在。規范用藥是預防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形成和新發病變的重要手段。
1.雙聯抗血小板藥物(DAPT):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防止支架內血栓形成。具體用藥時長需嚴格遵醫囑(通常至少6-12個月,高危患者可能更長)。
2.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不僅降血脂,更重要的是穩定斑塊、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3.控制三高藥物: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需規律服用,定期監測指標。
(本文僅為健康知識分享,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三、心臟康復運動
改善心臟功能,提高耐力
1.術后24小時:可在床上活動手腳,預防血栓。
2.出院初期:從床邊站立、短距離步行開始,每日2-3次,逐步增加。
3.穩定期(約1個月后):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每周≥150分鐘。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可正常交談為宜。運動中出現胸痛、氣短、頭暈須立即停止。
四、生活方式干預
4大健康習慣很重要
1.低鹽低脂飲食:適當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類、深海魚;選擇低脂乳制品;嚴格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油炸食品、糕點)、鹽(<5克/天)和添加糖。
2.徹底戒煙:術后必須嚴格戒煙并遠離二手煙。
3.管理體重:將體重指數(BMI)控制在18.5-23.9
kg/m²,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
4.心理調適:學會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與家人朋友溝通,保持樂觀心態。
五、定期隨訪
監測病情、調整治療、預防復發
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及之后每年需進行門診復查,以評估藥物效果及副作用。屆時必查項目包括血脂、血糖、肝腎功能、心肌酶和心電圖,必要時還需進行心臟超聲(評估心功能)、冠脈CTA或再次造影(了解血管情況)。
馮建欽主任特別提醒,當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胸痛復發,尤其伴有與術前相似或更劇烈的壓迫感、絞痛;呼吸困難,如平靜時氣促或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心悸暈厥,即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且伴隨眼前發黑;出血跡象,包括牙齦出血不止、皮膚瘀斑、黑便(提示抗血小板藥物副作用)。
PCI不是心臟問題的終點,而是一段更需自律與信心的新旅程的開始。支架撐開的是血管的物理空間,而真正撐起生命長度的,是科學認知后的嚴謹執行與積極心態。每一次按時服藥、每一口健康飲食、每一步堅持行走,都在無聲加固著這條來之不易的生命通道,心臟的每一次平穩跳動,都源于此刻為它付出的點滴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