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秋天總是來得要早一些,一眨眼就過去了。一場秋雨后,寒意悄然彌漫。家屬院門前,新熟的紅高粱穗子飽滿,裹著白霜的山丁子紅得透亮,田地里金黃的玉米縱橫排列,沉甸甸的果穗綴滿枝頭——萬物都在爭先恐后地說著豐收的喜悅。春華秋實,赤峰柴礦也在這個新秋里碩果盈枝。

那顆叫創新的“種子”結了果
“我們要以創新為支點,撬動采礦方法變革、選礦工藝革新、機械化升級,實現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在年初的工作會議上,公司主要負責人的話語擲地有聲,為全年創新發展錨定了方向。

從2022年底全面取消淺孔留礦法開始,柴礦的采礦方法變革迎來了階段性進展,但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從上向水平分層膠結充填采礦法到上向水平進路膠結充填采礦法,再到下向水平進路膠結充填采礦法,在采礦技術迭代升級的基礎上進行再細化,根據礦體厚度和礦脈分布走向的不同,極力尋找著屬于柴礦的采礦技術最優解。公司技術團隊一路摸著石頭過河,硬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趟出了一條采礦新路。
2025年,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驅動下,公司聯合東北大學啟動下向充填采礦法技術攻關,先通過系統地質調研摸清礦體特征、礦巖性質及水文條件,再按照“方案設計—工藝研究—現場試驗—優化推廣”的思路分步推進,通過深化巖石力學研究與采場結構參數優化,推進下向充填采礦法落地實施。應用后單采場臺班效率提升1.5倍,貧損兩率指標大幅下降,目前已有6個下向充填采場。

采礦方法的成功變革,為井下機械化推廣鋪平了道路,新增鑿巖臺車、反井鉆機各2臺套,機械化作業區域臺班效率提高50%,鏟裝運輸機械化率達到100%,采掘機械化率提升9.07%。完成了“機械化替代人工、充填體替代礦柱、全支護替代傳統支柱”的三大關鍵轉變,實現了礦山安全高效回采與礦產資源高質量利用的雙重目標。
選礦車間里也藏著創新密碼,為了破解尾液指標波動難題,公司聯合昆明理工大學開展樹脂吸附機理攻關。找準“臨界溫度”這個關鍵突破口,給流程閉路循環液體裝“降溫神器”,給空壓機供風加“冷卻外套”,一系列強制降溫措施下來,選礦流程尾液指標穩穩降至0.12g/m³以下。這些變化都是“創新種子”結出的果實。
實現可持續發展從生產系統改造開始
要發展,更要可持續發展。赤峰柴礦公司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發展步調,統籌布局、內外兼修:對外加快資源并購和探礦增儲的步伐,持續拓寬發展空間;對內以系統提能釋放生產潛力,高效有序推進采選2000t/d項目建設。新建副井、風井工程成為破解提升能力瓶頸和通風系統整治的關鍵密碼,生產系統效能的躍升,藏在一個個細節里。

通風系統整治實現“升級蛻變”,過去采用多級倒段回風模式,風路長、阻力大且能耗偏高,公司技術團隊精準規劃通風路線,精簡冗余倒段環節,讓風路“多走直線、少走彎路”。改造后的通風系統回風斷面足、風阻小,能耗同比減少60kW/h,作業面溫度同比下降2-3℃,為高效生產筑牢環境根基。

充填系統改造實現“質的飛躍”。此前充填站處理能力滯后于生產節奏,常常讓采場“等米下鍋”。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公司創新采用廢石破碎制砂工藝,引進立軸破碎機與高頻篩組合制砂設備,通過優化骨料級配,將充填料漿濃度由65%提高至80%,徹底解決粗顆粒料漿離析堵管的難題。改造后的充填站,采充循環時間縮短20%,每日充填需求得到穩定保障,從關鍵環節推動生產系統整體優化升級。
以鞏固綠色礦山成果促進綠色發展
在創新驅動發展、系統優化提能的同時,赤峰柴礦更將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于心,以務實舉措鞏固綠色礦山成果,讓可持續發展的底色更濃。

聚焦能源高效利用與低碳轉型,公司在綠色能源應用上頻頻發力。引入空壓機余熱收集、熱風輸送及智能控制系統,精準捕捉3號井、4號井空壓機運行時產生的余熱,通過專用風道引入930平硐與877平硐,實現風扇、空壓機運行信號與風道室溫的智能聯動控制。這一舉措讓豎井平巷溫度提升10攝氏度,每年可直接節約電量20萬余度,既大幅降低低溫天氣對提升運輸設備的運行隱患,又為安全生產再添一道“綠色屏障”。同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工作監督考核機制,將綠色低碳指標納入各部門及員工績效考核體系,確保企業綠色發展落地見效。
從第一顆“創新種子”的破土而出,到生產系統的精雕細琢,再到綠色發展的久久為功,赤峰柴礦以點突破、以點連線、以線織面,在這個豐收的秋天里,不僅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更繪就出一幅安全、高效、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壯美藍圖,向著更遠的未來穩步前行。
(文章來源:赤峰柴礦公司,撰稿人:于婷婷,審核人:于澤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