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作為一種常見健康問題,長期困擾著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它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負擔,甚至危及生命。據統計,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在4%–6%之間,并隨年齡增長不斷升高,6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可高達22%。今天我們特邀濟南市中心醫院肛腸科專家,帶大家科學認識便秘,學會預防與管理。
一、什么是便秘?別再一知半解
便秘并不只是“大便干結”,它是一組癥狀的統稱,主要包括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每周少于3次)、糞便干硬,以及排便費力、有不盡感、肛門堵塞感、需手法輔助等。慢性便秘指上述癥狀持續至少6個月。很多人誤以為只有“干硬難解”才算便秘,其實只要符合上述表現,都應盡早干預,避免發展成頑固性便秘。
二、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便秘成因復雜,通常分為三類:
器質性便秘:由其他疾病引發,如痔瘡、肛裂、結直腸腫瘤、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帕金森病等;
藥物性便秘:某些藥物如精神類藥物、止痛藥、部分降壓藥等引起的副作用;
功能性便秘:無器質性疾病或藥物影響,因腸道功能紊亂導致,臨床最常見,可進一步分為四類:
-慢傳輸型:腸道蠕動慢,常見于老年人和女性;
-排便障礙型(出口梗阻型):糞便抵達肛門卻排出困難,老年人多發;
-混合型:兼具慢傳輸與排出障礙;
-正常傳輸型:多見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常伴隨腹痛或腹部不適,與情緒、心理因素相關。
此外,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及心理狀態也都是便秘的危險因素。老年人、兒童、孕婦、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以及肛周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便秘表現與普通人群有所不同,需綜合判斷。
三、如何科學應對慢性便秘?
許多患者因認為便秘是“小毛病”而自行嘗試偏方或非正規治療,反而延誤病情。一旦出現慢性便秘,應盡快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濟南市中心醫院肛腸科在60余年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便秘診療經驗,強調全面評估、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
1. 系統評估,找準病因
醫生會通過問診、肛門指診、結腸鏡檢查、結腸傳輸實驗、肛門直腸測壓、球囊逼出試驗等,全面了解病情,明確便秘類型及潛在病因。
2. 個體化綜合治療,分級應對
基礎治療:建立信心、避免焦慮是關鍵。建議增加膳食纖維(如西梅、西蘭花、燕麥等)和水的攝入、加強運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還可配合肛門功能鍛煉,增強括約肌力量。
保守治療:若基礎治療4–8周無效,需醫生介入。可選用藥物改善糞便性狀、促進蠕動或調節菌群。針對盆底肌功能障礙,還可采用“生物反饋治療”,無痛、無創地糾正異常排便模式。
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或合并肛周疾病者可考慮手術。例如針對老年性直腸粘膜脫垂的“改良Gant術”,或治療環狀混合痔引起的便秘的“肛管復位隧道式外剝內懸吊術”。圍手術期配合飲食指導與中醫調理(如隔物灸、中藥灌腸、耳穴壓豆等),療效顯著。
濟南市中心醫院肛腸科提醒:便秘雖常見,但不容忽視。請務必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早診早治,避免因不規范處理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