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先導科技半導體激光雷達及傳感器產業化項目。 |
塔吊林立的工地,喧囂漸次沉寂,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廠房內精密設備運行的初鳴。10月21日,總投資50億元的先導科技半導體激光雷達及傳感器產業化項目,在德州天衢新區正式投產。這不僅是單一項目的落成,更標志著全國首個覆蓋“材料—芯片—整機”的激光雷達全產業鏈在此完整成形,為我國高端傳感器自主可控寫下關鍵一筆。 審批做“減法” 投產跑出“加速度” 項目現場,規劃建設的8棟廠房、1棟研發樓和1棟宿舍樓已初具規模。目前,激光器產線及兩棟封裝廠房作為首批生產線,已具備投產條件。 “激光器產線設備安裝完畢,已接到部分訂單,其他產線正進行最后階段的裝修和設備安裝。”先導項目負責人金維召介紹。從去年8月底舉行開工儀式、9月底正式破土,到如今首批產線投產,整體進度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3個月。 “時間的節省,源于制度的創新。”金維召坦言,“聯合驗收制度由建設管理部門組織,多部門同步參與,限時辦結,避免了以往逐個部門排隊驗收的漫長等待。”此外,“六即”審批、部門幫包等創新服務模式,也為項目掃清了障礙,確保了高效推進。 布局謀“全鏈” 核心技術握手中 該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獨特的“垂直一體化”生產模式,實現了從砷化鎵外延材料生長、芯片制造、器件模組到激光雷達整機的全鏈條閉環。 “我們的產業鏈從最上游的砷化鎵外延起步,貫穿芯片、封裝、模組直至整機,形成了完整的內部循環。”金維召說。這種模式打破了產業鏈各環節分散的傳統格局。砷化鎵是第二代半導體的關鍵材料,投資方先導科技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稀散金屬材料廠商之一,正是憑借其在材料端的雄厚基礎,得以向下游延伸,將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牢牢握在手中。 “半導體激光雷達的生產工序極其復雜,僅外延生產就包含上百道工序。”先導科技集團總經理劉留解釋道,“全產業鏈布局讓我們對質量、成本和供應鏈安全擁有了絕對話語權,良品率達到了99%以上。” 先導科技集團聯席總裁侯振富深刻闡釋了全鏈布局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可以保障產業鏈供應穩定。項目投產后,我國在激光雷達全產業鏈上實現自主供應,進一步減少對國外零部件及技術的依賴。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協同創新,有利于整合上下游資源,加強企業間的協同合作,提高整個產業的研發效率和創新能力。” 關于集團從稀散金屬材料延伸至激光雷達制造的垂直整合戰略,侯振富稱,首先是基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實力。先導在稀散金屬材料科技領域深耕30年,通過全產業鏈閉環模式,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和市場份額。其次,激光雷達應用領域廣泛,未來國產替代需求巨大。這一戰略有助于集團從材料生產商向高科技終端產品制造商轉型,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崛起“新鏈主” 激活產業新生態 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在高級輔助駕駛、車聯網、機器人等領域應用廣泛。 “我們具備完善的工藝制造能力、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主要生產的三款激光雷達產品,不僅能適應固定線路場景,還能靈敏避讓變道車輛、精準判斷后車速度。”侯振富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明年底全面投產后,預計可年產激光雷達100萬臺,實現年銷售收入80億元。” 而先導項目的落地,其意義遠超一個工廠的建成、一個重大項目的投產。其如同一個強大的“鏈主”,正在激活串聯起德州已有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要素。 “未來全面投產后,區內有研項目可向先導供應關鍵靶材,而先導生產的芯片也能為威訊射頻封裝、英望手機等企業就近配套。”天衢新區投資促進部部長張勇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這將在全區形成以創新協同為支撐、上下游互融耦合的產業生態。”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認為,該項目建成后,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激光雷達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并填補國內激光雷達全鏈條生產項目的空白。 據悉,該項目作為第二代半導體領域的標志性項目,彌補了天衢新區在高端制造環節的空白,助力德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形成從材料、器件模組到核心部件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 (劉瀟 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