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山東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東農業集團”)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發布預披露公告,計劃將所持的山東裕農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下稱“裕農健康”)100%國有股權、山東省魯糧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下稱“魯糧現代農業”)100%國有股權、山東種業集團黃河三角洲有限公司(下稱“黃三角種業”)100%國有股權、山東種業集團(山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山西農發”)51%國有股權對外轉讓。
裕農健康成立于2019年,注冊地山東省濟南市,注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周揚。經營范圍包括健康咨詢服務(不含診療服務);農副產品銷售;普通貨物倉儲服務;糧油倉儲服務;農業專業及輔助性活動;農業機械服務;智能農業管理;農作物栽培服務;農作物收割服務;農林牧副漁業專業機械的制造;食品生產;糧食加工食品生產等。
從財務狀況看,2024年,裕農健康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為20.10億元、-2922.33萬元和-2928.18萬元。今年前9個月,裕農健康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為5.95億元、-4289.02萬元和-4306.04萬元。截至2025年9月30日,裕農健康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和所有者權益分別為9.8億元、10.22億元和-4151.21萬元。
魯糧現代農業成立于2022年,注冊地山東省濟南市,注冊資本3000萬元,法定代表人張正武。經營范圍包括農業專業及輔助性活動;農作物栽培服務;谷物種植;谷物銷售;糧食收購;肥料銷售;農用薄膜銷售;農副產品銷售;食用農產品批發;食用農產品零售;初級農產品收購;食用農產品初加工;農作物種子經營;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等。
從財務指標看,2024年,魯糧現代農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1.63億元、-3615.07萬元和3615.07萬元。2025年前9個月,魯糧現代農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6955.46萬元、-675.17萬元和-675.17萬元。截至2025年9月30日,魯糧現代農業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和所有者權益分別為4240.98萬元、4446.26萬元和-205.27萬元。
黃三角種業成立于2022年,注冊地山東省東營市,注冊資本3000萬元,法定代表人蔣克華。經營范圍包括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農作物種子經營;草種生產經營;種畜禽生產;牲畜飼養;水產養殖;農作物種子進出口;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初級農產品收購;食用農產品零售;食用農產品批發;水產品批發;牲畜銷售;畜禽收購;畜牧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等。
從財務狀況看,黃三角種業2024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為3432.57萬元、-488.58萬元和-489.08萬元。今年前9個月,黃三角種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為4100.54萬元、-300.91萬元和-301.89萬元。截至2025年9月30日,黃三角種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分別為3768.42萬元、2417.17萬元和1351.24萬元。
山西農發成立于2023年,注冊地山西省臨汾市,注冊資本1000萬元,法定代表人范文明。經營范圍包括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農作物種子進出口;農作物種子經營;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農藥批發;農藥零售;飼料添加劑生產;初級農產品收購;銷售代理;谷物銷售;糧食收購;技術進出口;智能農業管理等。
從股權結構看,山東農業集團持有山西農發51%的股權,山西中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持有49%。
從財務狀況看,山西農發2024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為117.72萬元、-237.89萬元和-237.89萬元。今年前9個月,山西農發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1.8萬元、-154.77萬元和-154.77萬元。截至2025年9月30日,山西農發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和所有者權益分別為25.44萬元、-10.1萬元和15.34萬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此前,山東農業集團還曾掛牌預轉讓天津南源牧業有限公司100%國有股權,并以1元底價轉讓山東中康名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40%國有股權,以4.56萬元底價轉讓沂源極有鮮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00%國有股權,以1.503萬元底價轉讓沂源縣風益貨物運輸有限公司100%國有股權。
山東農業集團成立于2025年,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注冊資本10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張傳洪。由山東省國資委、山東國惠投資控股集團和山東省財欣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經營范圍包含谷物種植、糧食收購、糧油倉儲服務、食用農產品批發及初加工、農副產品銷售、貨物進出口等全產業鏈環節,同時涵蓋食品銷售、農作物種子經營、建設工程設計等許可項目。

山東農業集團通過合并原山東魯糧集團與山東種業集團組建,定位為省級農業主體企業。
10月28日,山東農業集團召開2025年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張傳洪在會上表示,要著力破解瓶頸難題,加速低效無效資產處置、非主業企業清理退出,多措并舉壓降資產負債率,提升資產運營效率。切實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加快推進權屬企業專業化整合,持續優化主業板塊布局;動真碰硬推行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落實,建立與市場接軌、更靈活高效的考核分配機制,做好重組整合“后半篇文章”。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