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噴嚏像鬧鐘般準時,深夜的鼻塞讓人輾轉難眠,春日的花粉、秋日的塵螨、餐桌上的海鮮……這些再尋常不過的事物,卻成了無數過敏患者的“健康殺手”。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過敏反應門診主任劉得平表示,據統計,全球約30%-40%的人口受過敏性疾病困擾,從過敏性鼻炎、哮喘到特應性皮炎、食物過敏,這些疾病不僅侵蝕著生活質量,更可能引發嚴重的急性發作,甚至危及生命。
劉得平表示,在與過敏的漫長博弈中,醫學界從未停止探索。如今,隨著生物制劑的突破與傳統免疫療法的升級,單克隆抗體(單抗)治療與規范脫敏治療正以“精準打擊”和“根源調節”的雙重力量,為過敏患者撕開黑暗的缺口,成為改寫疾病進程的“終極武器”。
過敏的本質:
免疫系統的“誤擊行動”
劉得平介紹,要理解這兩種治療方式的革命性,首先需回到過敏的病理基礎。過敏的核心,是免疫系統對無害物質(如花粉、塵螨蛋白、食物分子)的“過度防御”——當過敏原首次進入人體,免疫系統會錯誤地將其標記為“危險”,激活B細胞產生特異性IgE抗體。這些IgE如同“警報器”,附著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當再次接觸過敏原時,過敏原會與IgE結合,觸發細胞釋放組胺、白三烯等炎癥介質,引發打噴嚏、皮疹、喘息等癥狀。
傳統治療多以“壓制癥狀”為主:抗組胺藥緩解鼻癢噴嚏,激素吸入劑控制氣道炎癥,抗白三烯藥減輕哮喘……但這些手段如同“揚湯止沸”,無法阻斷免疫系統的錯誤記憶;颊咄枰K身用藥,且中重度過敏者仍可能面臨急性發作風險。而單抗治療與脫敏治療,則分別從“精準阻斷炎癥通路”和“重塑免疫耐受”兩個維度,直擊過敏的底層邏輯。
單抗治療:
生物靶向時代的“精準制導武器”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誕生,標志著過敏治療進入“分子靶向”時代。劉得平介紹,這類藥物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制備,能像“導彈”一樣精準識別并中和引發過敏的關鍵炎癥因子或免疫細胞,從源頭抑制異常免疫反應。
針對IgE的“攔截者”:奧馬珠單抗
作為全球首個獲批用于過敏性疾病的人源化抗IgE單抗,奧馬珠單抗直接與游離IgE結合,阻斷其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的結合,從而抑制炎癥介質釋放。臨床數據顯示,對中重度過敏性哮喘患者,奧馬珠單抗可使急性發作率降低70%,口服激素用量減少50%以上;對難治性慢性自發性蕁麻疹,60%-70%患者瘙癢和風團顯著改善。更關鍵的是,它無需長期每日用藥,每2-4周注射一次即可維持療效,極大提升了患者依從性。
瞄準IL通路的“調節者”:
度普利尤單抗與美泊利珠單抗
對于合并2型炎癥的過敏性疾病(如特應性皮炎、重度哮喘),白細胞介素(IL-4、IL-5、IL-13)是核心驅動因子。度普利尤單抗通過阻斷IL-4/IL-13受體,抑制Th2細胞活化,不僅能快速緩解特應性皮炎的劇烈瘙癢和皮損,還能改善合并的過敏性鼻炎、哮喘;美泊利珠單抗則靶向IL-5,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殖,對重度嗜酸性粒細胞性哮喘的控制率高達80%。
單抗治療的優勢在于“精準”——僅針對異常的炎癥環節,全身副作用小,尤其適合傳統治療無效的中重度患者。但作為生物制劑,其價格較高,需嚴格評估適應癥,并在醫生指導下監測感染等潛在風險。
脫敏治療:
百年傳承的“免疫重塑之道”
如果說單抗是“外源性武器”,脫敏治療則是激發人體自身免疫調節能力的“內源性修復”。這種已有100多年歷史的療法,通過小劑量、逐步遞增的方式讓患者接觸過敏原提取物,誘導免疫系統從“敵對”轉向“耐受”,最終實現“去敏”。
1. 兩種路徑:皮下與舌下的差異化選擇
目前主流的脫敏治療分為皮下注射(SCIT)和舌下含服(SLIT)。皮下注射需在醫院進行,從極低濃度開始,每周遞增劑量,達到維持量后每2-4周注射一次,療程通常3-5年。其對塵螨、花粉(如樺樹、草類)誘發的過敏性鼻炎、哮喘療效明確,完成療程后,約60%-80%患者癥狀顯著減輕,部分人可長期甚至終身不再發病。
2. 終極價值:從“控制癥狀”到“改變疾病進程”
與藥物不同,脫敏治療的“終極目標”是誘導免疫耐受。通過持續接觸過敏原,Th2型免疫反應逐漸被Th1/調節性T細胞(Treg)平衡取代,IgE水平下降,IgG(保護性抗體)升高。這意味著,即使停止治療,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已“學會”與過敏原和平共處,疾病復發的風險大幅降低。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指出,脫敏治療是目前唯一可能改變過敏性疾病自然病程的對因療法。
規范診療:
讓“終極武器”真正惠及患者
劉得平表示,無論是單抗還是脫敏治療,其效果都依賴于精準診斷+個體化方案+全程管理的規范體系。
第一步:
明確“敵人”——精準過敏原檢測
通過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皮膚點刺試驗等方法,鎖定主要致敏原(如塵螨、花粉、貓毛等),是制定治療策略的基礎。例如,對塵螨過敏的患者,脫敏治療是首選;合并哮喘或嚴重特應性皮炎者,可能需要聯合單抗治療。
第二步:
分層治療——匹配最適合的方案
輕度過敏患者,規范使用抗組胺藥或鼻用激素即可控制;中重度患者(如哮喘頻繁急性發作、特應性皮炎影響睡眠),需盡早啟動單抗或脫敏治療。例如,奧馬珠單抗對過敏性哮喘的起效時間僅需2-4周,而脫敏治療需3-6個月才能顯現效果,兩者可根據病情需求序貫或聯合使用。
第三步:
長期管理——從“治病”到“防病”
治療并非終點;颊咝瓒ㄆ陔S訪,監測療效(如肺功能、IgE水平、癥狀評分)及安全性(單抗治療需關注感染風險,脫敏治療需警惕局部反應)。同時,生活方式干預(如避免過敏原暴露、保持環境清潔)與心理支持(緩解焦慮情緒)同樣重要。
過敏患者的新生,從“對因治療”開始
劉得平表示,曾幾何時,過敏患者的生活被“小心翼翼”填滿:不敢吃海鮮、不敢養寵物、不敢去公園……但今天,單抗治療與脫敏治療的出現,正將“過敏”從“終身伴侶”變為“可控制的挑戰”。前者以生物靶向之力快速控制重癥,后者以免疫重塑之策實現長期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