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患者家屬張女士(化名)將一面印有“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燙金大字的錦旗,送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向曾全力救治她與女兒的副主任醫師王穎、主治醫師崔振東及全體兒科醫護人員深深鞠躬,感謝他們從“一氧化碳”這一“沉默殺手”手中成功挽救了她和女兒。
據悉,事發當晚十點左右,120急救中心拉來一名考慮一氧化碳中毒的患兒。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急診接診后,在副主任醫師王穎的指導下,崔振東迅速趕到現場,發現該患兒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癥狀,追問病史系于家中閉窗吃炭烤銅火鍋后出現癥狀。
醫護人員迅速為患兒完成動脈血氣分析檢查,結果顯示碳氧血紅蛋白(COHb)升高,確診為一氧化碳中毒。醫療團隊隨即制定高壓氧治療方案,并在治療過程中通過輕握孩子手臂、安撫肩部等方式傳遞關愛,緩解其恐懼情緒,增強治療信心。經過規范處置,患兒頭暈、頭痛等癥狀逐漸緩解,最終轉危為安。張女士在贈送錦旗時激動地表示:“謝謝你們救了我們,這份恩情我們永遠銘記。”
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案例約2000至3000起,其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高發期。一氧化碳因無色、無味、無刺激性,不易被察覺,吸入過量會導致組織缺氧,嚴重時可“奪命于無形”。
一氧化碳是怎么讓人中毒的?
王穎介紹,氧氣進入身體后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生成氧合血紅蛋白。當血液流經各個組織,氧氣會從氧合血紅蛋白中分離出來,進入組織。但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比氧氣高200-300倍,因此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氣就會被“擠下車”。血液流經的組織細胞因為收不到氧氣而窒息,就會引發中毒。
哪些生活場景最容易“中招”?
王穎介紹,在密閉居室中使用炭火、煤爐、燃氣灶取暖或做飯,由于通風不良,供氧不充分,可產生大量一氧化碳,積蓄在室內致使一氧化碳中毒。醫務人員表示,一氧化碳的安全濃度在50ppm以下,當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達到200ppm時,健康成年人在2-3小時內就會出現不適癥狀。
使用燃氣熱水器洗澡,未使用排風設備,通風不良或洗浴時間過長造成中毒。
在帳篷內或不通風的室內使用卡式爐,燃料燃燒不充分,可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使用管道煤氣,若管道漏氣、開關不緊,均可使煤氣大量溢出,造成中毒。
在燃油車內開啟空調并關閉車窗睡覺,由于車內密封,極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如何急救?
輕度中毒:可出現頭痛、頭暈、視力下降、耳鳴、惡心、乏力、心跳加速等癥狀。
中度中毒:除有輕度中毒癥狀之外,皮膚黏膜出現櫻桃紅色,多汗、心律失常、煩躁、行動遲緩、嗜睡、昏迷等癥狀繼續加重。
重度中毒:進入昏迷狀態,會出現陣發性或強直性痙攣,面色蒼白或青紫,血壓下降、瞳孔散大。
王穎介紹,發現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首先要讓患者迅速脫離中毒環境,并確保呼吸道通暢,同時要注意給患者保暖,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送醫救治。在等待急救人員的同時,如果患者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應立刻進行心肺復蘇急救。
注意“假愈”風險 警惕遲發性腦病
王穎強調:“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并不局限于急性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遲發性腦病。有些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清醒后,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可經過一段‘假愈期’后,會突然出現記憶力減退、定向力障礙、語言障礙、人格性格改變甚至運動功能障礙。”因此,中毒患者在出院后兩個月內應密切隨訪,出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