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沖刺香港IPO的關鍵階段,全球最大的食品級精制魚油生產商——禹王生物營養有限公司(下稱“禹王生物”)在遞交的招股書中,自曝多項違法違規行為,涉及員工社保公積金繳納不足、票據融資安排不合規以及銀行貸款資金“偏離”用途等問題。
這些披露也暴露出這家來自山東禹城的魚油企業在財務與合規管理上的薄弱環節。
多年未足額繳納社保公積金
禹王生物在招股書中承認,公司“尚未按照法律規定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
據披露,2022年至2024年以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的六個月,該公司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供款總缺額分別為260萬元、400萬元、360萬元及240萬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禹王生物共有員工354人,均位于中國內地。
禹王生物稱,并未根據相關中國法律法規為部分雇員悉數繳納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供款。
該公司解釋稱,主要是由于“龐大的勞動力、相對較高的流動性以及許多雇員不愿意足額繳納供款”,并稱,“雇員不愿全額繳納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供款,原因是這需要雇員作出額外供款,而其傾向獲取較高的實得工資。”
盡管禹王生物強調尚未收到相關監管部門的行政措施或處罰、以及雇員的重大投訴,但根據相關中國法律及法規,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限期繳納或者補足,并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有關行政部門處欠繳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該公司在風險提示中坦言,“我們可能須繳納額外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供款,以及被相關政府部門處以滯納金及罰款,這可能對我們的業務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不過,禹王生物也未說明是否補繳社保及住房公積金。
禹王生物僅在招股書中承諾,若主管政府機關提出要求,公司“必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盡快全面整改并為所有雇員足額繳存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
涉不合規票據融資
除社保問題外,引人注意的還有禹王生物披露的票據融資違規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禹王生物是于2025年4月22日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的一家獲豁免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附屬公司禹王制藥等開展業務。禹王制藥于1994年成立,為一家中外合作經營企業;2014年8月,禹王制藥改制為內資企業。
招股書顯示,禹王制藥與山東兩家商業銀行訂立若干不合規的票據融資安排,當中涉及發出銀行承兌票據,其面值較實際相關交易的價值大。票據融資安排產生的大量現金已直接轉讓或其后墊付予該集團旗下其他公司,以為其業務營運提供資金。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兩個年度,已發出的有關票據的總面值分別達到1.19億元與1.04億元。
禹王生物承認,“相關票據融資安排并無嚴格遵守相關中國法律及法規。”
招股書提到,由于票據融資安排僅由禹王制藥與天然之寶或禹王生態之間進行的相關交易部分支持,因此票據融資安排不符合多項相關規定。
該公司稱,自2023年9月起已停止全部該等票據融資安排,并已于2024年3月前悉數結清所有相關銀行承兌票據。
但禹王生物坦言,該公司無法保證,有關監管機構或相關商業銀行不會就向關聯方提供的該等不合規票據融資安排向其施加追溯性處罰及或罰款或采取法律行動。
銀行貸款資金“偏離”合同用途
此外,該公司還披露部分銀行貸款存在資金用途“偏離”現象。
招股書顯示,禹王制藥與4家銀行訂立貸款協議,協議包含受托支付條款,根據該條款,上述銀行貸款的貸款資金應由放貸銀行直接支付給指定收款方,用于約定的貸款用途。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間,其獲得一系列貸款,但未按相關貸款協議條款的指定用途使用。相關銀行貸款的資金首先劃轉至指定收款方,再由指定收款方轉回至禹王制藥,最終用于該集團的營運資金。
招股書披露,截至2022年、2023年,相關銀行貸款的金額分別為1.11億元、1.31億元。
公司解釋稱,貸款資金“偏離”的主要原因在于提升貸款于該集團業務運營的使用率。禹王制藥已自2023年11月起停止所有偏離,于2025年10月前,已全額清償相關貸款的所有未償還本金。
但禹王生物提到,無法保證相關監管機構或相關商業銀行不會就先前的偏離對其進行追溯處罰及或罰款,或對其采取法律行動。
盡管禹王生物稱已采取相關整改措施,不過社保欠繳及融資違規等,仍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潛在風險點。
禹王生物的產品或許已走向國際化,但其內部治理的軌跡仍有待與合規標準接軌。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