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海天味業(603288.SH)披露了2025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216.28億元,同比增長6.02%;歸母凈利潤53.22億元,同比增長10.54%,扣非凈利潤增速進一步升至11.72%,盈利指標繼續領跑調味品領域。
對這份營收凈利雙增的成績單,資本市場卻并未給予樂觀回應。財報披露次日,海天味業股價下跌1.20%,收于37.98元,成交量顯著放大至2466萬股;截至11月4日,其股價累計下跌1.79%。
盈利表現不錯的醬油龍頭海天味業,為何難以重新點燃市場的做多熱情?在醬油品類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市場又在期待一個怎樣的新故事?

醬油主業降速
財報顯示,海天味業第三季度營收63.98億元,同比增長2.48%,增幅較上半年顯著收窄;歸母凈利潤14.08億元,同比增長3.40%,增速同樣低于上半年。
值得關注的是,醬油業務作為公司絕對支柱,前三季度實現收入111.56億元,同比增長7.91%,占總營收的51.6%。然而第三季度醬油收入增速僅為4.9%,較上半年的9.2%近乎腰斬,也低于過去五年同期平均10.7%的增速。這也是“醬油龍頭”首次出現連續兩個季度增速低于5%。
增速放緩的背后,是餐飲消費整體承壓所帶來的渠道壓力。山東某調味品經銷商張經理對經濟導報記者坦言,“主要受餐飲市場收縮影響,海天醬油的出貨量明顯放緩了。家庭消費市場雖然比較穩定,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不少消費者被越來越多的零添加、有機等細分品類分流,我們的壓力確實不小!
國家統計局10月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3.3%,但9月單月增速僅為0.9%,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更是同比下降1.6%。北京、上海兩大一線城市餐飲收入在9月分別下滑3.7%和2.6%。作為餐飲渠道占比較高的企業,海天味業成為行業景氣度回落的承壓者。
面對傳統餐飲渠道承壓,海天味業正主動轉向,通過“渠道下沉”與“產品上行”的策略挖掘新增量。公司向社區零售和線上直播等C端精準發力,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線上渠道收入達12.45億元,同比增長32.11%,第三季度線上收入4.03億元,同比增長19.76%,成為緩沖傳統餐飲渠道疲軟的關鍵支撐。此外,海天味業還持續推進零添加、減鹽等中高端產品布局,以適應消費分層趨勢。今年上半年,海天味業推出的有機、減鹽、薄鹽、無麩質等營養健康系列產品,實現同比收入增長33.6%,遠超傳統品類增速——其中醬油品類增速約8.9%,蠔油品類增速約8.6%。盡管這些新業務體量尚小,但已是驅動公司轉型的關鍵力量。
值得警惕的是,若餐飲消費持續低迷,海天或將面臨增速中樞下移的長期挑戰。如何在存量市場中鞏固渠道優勢、提升產品溢價能力,將是其穿越周期、實現穩健增長的關鍵。
成本下降成盈利提升主因
值得關注的是,在收入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海天味業仍實現了盈利能力的逆勢提升。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為39.97%,同比提升3.19個百分點;銷售凈利率達24.64%,同比提升0.97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毛利率為39.63%,同比提升3.02個百分點;歸母凈利率為22.01%,同比提升0.17個百分點,延續了盈利改善趨勢。
經濟導報記者調研發現,海天味業的盈利改善,被國金證券、廣發證券等多家機構主要歸因于成本端的優化。機構分析認為,其盈利提升得益于大豆、白糖等原材料價格的周期性下行,與公司超200萬噸年采購規模所形成的議價優勢共同作用,這一成本紅利直接增厚了公司的利潤空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成本下降所帶來的利潤空間,海天味業并未完全將其留存于報表,而是部分讓渡于市場,用以支持積極的銷售策略。Wind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海天味業醬油均價延續了2024年以來的下行趨勢,預計同比降幅在1%—2%,雖較2024年2.5%的降幅有所收窄,但仍呈現“以價換量”的特征。同期銷量預計實現約7.9%的同比增長,反映出公司通過價格策略刺激終端動銷、優化增長結構的意圖。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調味品行業滲透率最高的細分品類之一,醬油品類整體已步入存量競爭階段,規模增長空間較為有限。在此背景下,海天若希望重返“雙位數增長”軌道,除繼續優化渠道與價格策略外,更需依靠產品結構升級與品類拓展,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海外業務尚未形成規模貢獻
盡管海天味業今年持續加大海外市場團隊建設與本地化布局,但截至今年6月,其海外收入占比不足5%,尚未形成規模貢獻。
2025年6月,海天味業完成港股上市,募集資金總額達100.10億港元。根據其資金使用規劃,公司已將約20%的募集資金用于海外市場拓展,重點投向品牌建設、渠道網絡鋪設及供應鏈能力提升等關鍵環節。目前,公司在印尼的生產基地已啟動建設,預計于年內投產;歐洲基地計劃于2028年落地;泰國、越南等地的本地化生產調研也在同步推進。
目前,公司正積極推進供應鏈的全球化布局,以系統性降低因跨境運輸成本高企帶來的運營壓力。以東南亞市場為例,隨著印尼生產基地的投產,產品輸送至周邊市場的運輸周期有望從45天縮短至7天以內,不僅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也有助于減輕物流成本壓力。同時,公司計劃將海外原材料采購比例提升至50%以上,通過本地化采購優化成本結構,減弱關稅及國際物流成本波動帶來的影響。此外,公司已推動超300家供應商接入云協同平臺,初步實現采購、生產、物流全鏈路的數字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全球供應鏈的整體響應效率與成本可控性。
不過,受限于消費習慣差異、渠道滲透深度不足及國際品牌競爭,海天味業的出海進程仍面臨挑戰。以東南亞市場為例,當地偏好低鹽、重風味的產品特性,與海天現有產品線存在一定差異;歐洲市場則面臨味好美等國際品牌的先發優勢,疊加食品安全標準壁壘,進一步抬高了海天味業本地化的門檻。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率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至7.43%,管理費用率上升1.0個百分點至3.43%,費用率上升部分源于海外業務投入,包括團隊搭建與市場前期培育。公司管理層在投資者交流中明確表示,目前海外業務“重在長期布局”,當前投入主要用于團隊搭建、渠道測試與品牌培育,而非追求短期營收增長,因此短期費用增加屬戰略投入范疇。
有市場人士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海天味業的海外業務至少需要 2—3 年的培育期才能形成規模貢獻,預計2025年全年海外營收增量不足5億元,對整體利潤貢獻微弱,短期難以成為業績增長新引擎。
可以說,海天味業這次盈利增長主要靠成本下降和“以價換量”的策略支撐。但隨著醬油市場逐漸飽和、餐飲渠道持續低迷,投資者更關心的是:公司能否在新品類、高端產品上找到真正的增長點,能否在海外布局上講述更有說服力的新故事。如何在存量市場中尋找增量,將考驗這家調味品巨頭穿越周期的智慧和決心。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