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明11月4日在第四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致辭時表示,中國證監會將認真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主線,錨定深化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的目標任務,系統謀劃推出更多有力度的開放舉措。
在全球金融格局深度調整的關鍵節點,李明在第四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釋放的信號,既彰顯了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更勾勒出制度型開放的清晰路徑。以提升境外上市備案質效、擴大滬深港通標的為核心的舉措,正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在開放與安全的平衡中邁向高質量發展。
開放的深度,取決于制度的精度。作為連接境內企業與全球資本的關鍵紐帶,境外上市備案制自施行以來,通過跨部門協調機制的高效運轉,已實現制度規則的持續完善與協同效率的穩步提升。從順豐控股、華潤飲料等龍頭企業順利完成赴港上市備案,到備案流程的透明化升級,政策供給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不斷增強,為企業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了堅實保障。
互聯互通機制的擴容,則為開放注入了實質動能。滬深港通歷經十年發展已構建起風險可控的跨境投資新模式。此次明確擴大標的范圍,不僅將進一步納入更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更計劃把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REITs等新型產品納入其中,這與此前科創板“1+6”政策帶來的市場層次豐富化形成呼應。標的擴容與此前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形成合力,將持續提升市場流動性與定價效率,讓全球投資者更便捷地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紅利。
開放的進程中,風險防控始終是底線支撐。李明在致辭中明確提出“加強開放環境下監管能力建設”,凸顯了發展與安全的辯證統一。從深化跨境監管執法合作,到強化資本跨境流動監測,一系列風控舉措構建起全方位防護網。這種“開放先行、風控托底”的思路,在擴大市場準入的同時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與證監會“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的工作主線高度契合。
當前,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已突破119萬億元,科技板塊占比超四分之一,市場內在穩定性顯著增強。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的開放舉措既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支持香港推出國債期貨豐富離岸風險管理工具,到引導國際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開放正成為推動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