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術室的無影燈下,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順利完成。近日,一名因嚴重車禍導致骨盆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被緊急送至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巨大切口、廣泛剝離軟組織,不僅創傷巨大,術后恢復也極為緩慢。然而,這一次,創傷骨科團隊搬出了“黃金組合”——Holosight骨科手術機器人+UCRT(解鎖閉合復位技術)+術中CT掃描系統協同作戰,成功攻克了手術難關。
緊急集結:制定微創精準救治方案
這名重傷患者被緊急送至醫院急診中心后,影像檢查揭示了傷情的復雜性:不僅是骨盆環多處粉碎性斷裂并移位,腳踝處的踝關節也發生了骨折。這兩處骨折均屬于負重關鍵部位,對復位精度要求極高。
“傳統的單一手術方式,很難同時理想地解決這兩個問題。尤其是骨盆骨折,傳統開放的手術入路,本身就會給患者帶來二次創傷,出血量可能高達數千毫升,術后并發癥風險高,康復之路漫長。”創傷骨科二病區副主任醫師趙國輝在術前討論中解釋道。
科技護航:“黃金組合”各顯神通
手術室化身為高科技戰場。麻醉保障就緒后,手術分步展開。
針對移位的骨盆骨折塊,團隊并未直接切開。他們率先將Holosight骨科機器人的“定位器”安裝在患者骨盆上,術前掃描的CT數據信息傳入主機,安裝骨盆解鎖復位架(UCRT),醫生們在機器人主機顯示屏實時影像的引導下,如同擁有“透視眼”,通過體表小孔,運用特殊器械巧妙地撬撥、牽引,使移位的骨塊實現了令人滿意的初步對位,為后續的機器人精準固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術中CT對患者骨盆區域進行了掃描,數據瞬間傳輸至機器人系統。機械臂根據規劃好的螺釘路徑,自動精確定位。趙國輝沿機械臂的導向通道,將數枚長螺釘經皮植入,精準穿越錯綜復雜的神經血管間隙,將初步復位的骨盆碎片牢牢鎖定。整個過程出血極少。
每一關鍵步驟完成后,移動術中CT機便會進行現場掃描。影像立刻證實:骨盆骨折復位完美,所有螺釘位置、長度與術前規劃毫厘不差。這個“黃金組合”實現了術中實時質量評估,確保了手術一次成功,無需二次調整。
“無復位,不微創,”主刀醫師趙國輝強調,“黃金組合將復位、規劃、固定融合為閉環,讓復雜手術變得可控、可視、精準。” 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的毫米級導航(精度達亞毫米級)不僅降低手術風險,更將輻射暴露降至極低水平,契合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它讓我們能夠以幾個不到2厘米的切口,完成過去需要30厘米切口才能完成的手術。它不僅極大地減少了創傷和出血,更重要的是能顯著縮短患者的康復周期,讓患者少受罪,早康復。”
對于嚴重多發骨折患者,通過整合前沿科技,骨科手術已能夠從傳統的“大刀闊斧”邁向“精雕細琢”的智能微創新時代,為復雜創傷患者點亮了快速康復的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