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成了很多人的常態
大家都知道熬夜傷身
卻忽略了熬夜也有可能引發
心源性猝死
熬夜熬到什么程度
身體會受不了?
熬夜后是否還可以補救?
一起了解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
熬夜到什么程度會發生猝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腦血管病科副主任醫師霍曉川表示,熬夜本身未必會直接導致猝死,但它會讓猝死風險飆升。如果出現以下4種情況,必須立刻停下手中的事,趕緊休息。
連續3天以上,每天睡不足4小時
相當于讓心跳高速連續運轉72小時,心臟每跳一次,心肌細胞就會經歷一次收縮與舒張的磨損。
正常睡眠時,心肌細胞能得到40%的修復,而當人體缺覺時,修復幾乎停滯。有研究顯示,這種狀態下心肌耗氧會增加3倍、血管痙攣的概率提升至平時的5倍。
通宵24小時后不補覺
曾有實驗記錄,健康成年人通宵后血壓會劇烈升高。此時哪怕只爬一層樓,都可能讓心臟的負荷突破極限。
長期每天睡不夠6小時
如果長期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再疊加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這些疾病本身就會損傷血管內皮,熬夜會讓血液中的炎性因子增多,如果再疊加高血壓、糖尿病等會損傷血管內皮的慢性病,會加速斑塊形成。
更危險的是,肥胖、抽煙,飲食重鹽、重辣等因素會讓斑塊變得更脆弱,隨時可能破裂堵塞血管。
熬夜+白天高壓工作/運動
熬夜后交感神經本身處于亢奮的狀態,若再被工作的壓力、崩潰的情緒、劇烈的運動等刺激,去甲腎上腺素會瞬間飆升。
提醒:如果熬夜后累到起床都費勁,休息12小時后仍沒有緩解,胸口像被巨石壓住般悶痛,有時還會放射到左肩、下巴,莫名冒冷汗、手腳冰涼,伴隨惡心想吐,走幾步路就喘得厲害,感覺空氣都不夠用,這些都可能是心梗的前兆,此時坐下來休息,立刻撥打120,或許能救命。
幾點睡覺算熬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的養生智慧,其中離不開褪黑素的“支持”。
褪黑素是負責調節“睡眠-覺醒周期”的睡眠激素,主要由大腦深處的松果體分泌,它最重要的作用,是調節晝夜節律,幫助睡眠,告訴身體“到點了該睡覺了”。
褪黑素的分泌受光線影響
白天,褪黑素分泌維持在很低的水平;晚上九、十點時分泌量增加;晚上十一點左右分泌量大量增加;凌晨兩三點達到最高峰;天亮時,褪黑素的分泌又逐漸降至最低水平。
如果經常熬夜,尤其是23點以后褪黑素大量分泌時還不睡,“睡眠-覺醒周期”就會受到影響,出現“困過勁兒,反而不困了的感覺”,可能導致入睡困難、半夜醒來或早上早醒等情況。
也就是說,不熬夜早點睡,能正好與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時間相契合,可以充分發揮其促進睡眠的作用,提高入睡效率。
上海中醫失眠癥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施明介紹,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不好、睡眠節律顛倒都屬于熬夜。
從時間上來說,晚上11點到早上6點是最佳睡眠時間,尤其是晚上11點到次日3點,深度睡眠都集中在這個時段。過了晚上12點就是熬夜,越晚睡對身體傷害越大。
熬夜時心臟“咯噔”一下危險嗎?
有些人熬夜時可能心臟會突然“咯噔”一下,原本“咚—咚—咚”的心跳,變成了“咚—咚咚—咚”……
專家表示,心臟工作時,提前出現一次跳動,這種現象稱為早搏,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早搏分功能性與病理性兩種
功能性:常見于中青年人群中,大多數功能性誘因不明,往往在情緒緊張、激烈運動、過度勞累、酗酒等外因刺激下誘發。
病理性:早搏過于頻繁,且伴有心慌、胸悶等情況,動態心電圖顯示每24小時有一兩萬次甚至更多,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判斷早搏是否需要治療,通常要先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確認其類型和嚴重程度,還可考慮做心臟超聲,看是否有明確的結構性病變。
熬夜后3個方法補救
有的時候熬夜無法避免,如何通過科學方式減輕其傷害?醫生推薦了幾個方法。
及時補覺
一些人在熬夜后大腦仍處于興奮狀態,不易睡著,但還是建議躺在床上休息,因為人躺臥時,代謝會減緩,從而避免身體透支。
熬夜后可以洗個熱水澡,既解乏又能幫助快速進入深睡眠。如果實在沒有大段時間補覺,午覺一定要安排上,其他時間得空就瞇一會,哪怕十分鐘也有效。
清淡飲食
熬夜后,早餐的營養補充最重要。盡量吃富含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的低熱量食物,如藕粉、低脂牛奶泡麥片、綠色蔬菜、水果等,少吃高糖、高鹽、油炸食物。
由于脂肪積累都在晚上,夜間工作時,如果真的很餓,可少量進食清淡食物,不餓則盡量別吃。
適量運動 白天補覺后,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可以適量運動。上班期間,每隔半小時起身活動一下,踮踮腳,做幾個金雞獨立、深蹲,幾分鐘即可。此外,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也有助緩解疲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