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里,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壓持續下降,傳統止血手段難以奏效;手術前評估中,巨大腫瘤因血供豐富被判定為“高風險手術”——這些曾讓醫護人員倍感棘手的場景,如今正被血管介入技術的應用改寫結局。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介入醫學科正是憑借這一根纖細的導管及其背后數十年積累下的精湛技術,一次次為陷入生命絕境的患者打通“生路”,重新連接起中斷的生命通道。
微創導管精準阻斷致命出血
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后,傷者面色蒼白、意識逐漸模糊,血液正從破裂的臟器悄然涌入腹腔……面對生命的急速流逝,快速止血迫在眉睫。
“對于突發性大出血患者來說,傳統的內科藥物治療止血效果有限,而外科手術止血手段往往面臨耗時長、創傷大的困境,而介入技術的出現,讓我們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出血點,及時封堵血管,挽救患者生命!痹谑×⑨t院介入醫學科病房,陳頡主任介紹說,在臨床中,突發性大出血的場景復雜多樣,比如外傷導致的肝脾腎破裂出血、骨盆骨折導致的大出血,消化道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引發的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引起的咯血,產后子宮出血、醫源性術后出血,甚至是動脈瘤破裂、主動脈夾層破裂出血等危急情況,每一種都可能在短時間內奪走患者生命。而介入止血技術,憑借其獨特的原理和優勢,成為了應對這些危急情況的“利器”。
陳頡介紹,介入止血又叫經導管栓塞術,其核心優勢在于“精準”“快速”和“微創”。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的實時引導下,在患者股動脈處建立穿刺點,置入血管鞘作為導管的出入口。
在精準性上,影像引導讓醫生仿佛擁有了“透視眼”,能直接找到出血點,避免誤傷健康組織,尤其對于肝脾破裂、盆腔出血等深部臟器出血,傳統手術難以快速定位,而介入技術則能輕松解決這一難題;在快速性上,從穿刺到完成止血,全程通常僅需30分鐘至1小時,這為搶救患者生命爭取了寶貴的“黃金時間”;在微創性上,僅需針孔大小的傷口,不僅降低了術后感染風險,還讓高齡、體弱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也能安全接受治療,打破了傳統手術的諸多限制。
從外傷出血到消化道出血,從產后出血到呼吸道大咯血,如今,省立醫院介入止血技術覆蓋了幾乎所有血管源性突發性出血場景,成為急診救治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讓諸多面臨生死危機的患者得以轉危為安。
術前栓塞破解復雜手術難題
近年來,隨著設備的迭代和技術的發展,血管介入技術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展。作為國內率先應用介入技術的單位之一,省立醫院介入醫學科也逐漸劃分為血管介入診療組、超聲介入診療組、CT介入診療組和磁共振介入診療組,憑借開展最早、門類齊全的優勢,在不斷深耕中持續突破。
陳頡介紹,除了在急診救治中發揮重要作用,血管介入在術前栓塞介入治療,尤其是在巨大腫瘤、富血供腫瘤等復雜病例的治療中,為外科手術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像來源于骨肌系統的良惡性腫瘤、巨大肝癌腎癌、肝局灶性結節增生、子宮肌瘤,這些腫瘤內部往往血液供應非常豐富,瘤內血管分布紊亂密集,直接手術時極易因大出血導致手術中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術前通過血管介入栓塞腫瘤供血動脈,相當于‘切斷腫瘤的營養通道’,既能讓腫瘤因缺血缺氧導致壞死,對腫瘤有控制作用,又能大幅減少術中出血量,讓外科醫生有更清晰的操作視野,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和切除的成功率。”陳頡說,這樣既可以為外科手術“鋪平道路”,也讓許多曾被判定為“手術禁區”的復雜病例迎來治療轉機。
如今,“介入+外科”協同治療模式,已經成為省立醫院應對復雜腫瘤手術的重要方案之一。此外,對于一些無法直接手術切除的晚期腫瘤患者,術前栓塞介入還可與其他治療手段結合,如化療、放療等,起到協同治療的作用,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伴隨越來越多的患者因為介入技術重獲健康,團隊也在探索更多前沿應用,讓這項技術覆蓋更多疾病領域。陳頡表示,團隊將持續精進技術,加強與相關科室的協作,讓導管續寫生命的故事在更多患者身上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