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九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2025年立冬始于11月7日。
立冬的“立”指開始,“冬”是一年四季中最后一個季節。《說文解字》解釋:冬,四時盡也。
古人認為,立冬時節,水始冰,地始凍,萬物收藏。此刻象征著冬季的來臨,一年的時光已進入尾聲。
立冬,意味著大自然開始進入水冰地坼的閉藏之季。
北風日盛,寒氣漸起。除了增添衣服,人們還習慣食用一些滋補之品。餐桌上,熱氣騰騰的火鍋、湯面等,不僅愉悅著味蕾、溫潤著脾胃,也提供著抗風御寒的能量。“夏食寒”“冬食熱”,是古人“觀天象”而察人事得出的飲食之道。但“滋補”不能“蠻補”,一句“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蘊藏著對中醫藥理論的獨到見解,點明了平衡進補的道理。
“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蘿卜”一般指白蘿卜。中醫認為,蘿卜性涼。“冬天”與“蘿卜”乍看似乎不搭,細想卻有奧妙。在古人看來,立冬之時,天地間陽氣收斂,陰氣漸升,人體的生理狀態隨之調整,腠理閉合,內斂陽氣。此時,人們喜歡在有取暖設施的室內“貓冬”,運動量減少,若是再過度食用溫熱補品,反而容易導致氣血壅滯,出現體內積熱郁火、體外畏寒肢冷的“外寒內熱”之狀,產生腹脹、口干等“冬燥”或“食積”的情況。作為冬季常備菜蔬,蘿卜恰好可以平衡滋膩。從中醫藥理屬性的角度看,蘿卜“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消谷,和中,去痰癖”,可以起到解積滯、助消化、化痰熱等作用。這猶如為壅塞的室內打開一扇窗,通過消解“燥熱內滯”使身體機能保持通暢狀態。熟的蘿卜“補而不滯”,既抑制了“虛不受補”,又可防止“補過頭”。“冬吃蘿卜賽人參”的俗語,強調的也是蘿卜在特定時節“以通為補”的獨特價值。
與冬吃蘿卜形成巧妙呼應的是“夏吃姜”。夏季濕氣重,濕邪困脾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天氣炎熱時,很多人又偏愛冷飲冷食、喜歡吹空調,這也容易損傷脾胃。身體腠理開放,陽氣外浮,而體內陽氣不足,就會形成“外熱內寒”之態。生姜性溫,味辛,有解表散寒、醒脾開胃、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等作用。所以,夏天適當吃姜,可以驅散寒濕,防止“內寒”傷身。
如果望文生義,把“冬吃蘿卜夏吃姜”簡單理解為字面意義上的“菜品推薦”,并不恰當。《黃帝內經》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一冬一夏,一涼一溫,蘿卜與生姜的搭配,是中醫“天人相應”“以平為期”觀念的具象體現——飲食調整與自然變化同頻,以應季食材的性味彌補外界環境對身體的影響,讓人體內的陰陽之氣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因時制宜”的中醫養生之道,是順應時節、讀懂身體信號的生活方式:不與自然對抗,而是與天地共舞;不追求單一元素的強化,而是維持著整體系統的平衡。
看似簡樸的“季節食譜”,體現了傳統中醫食療養生的智慧。立冬之際,捧起一碗熱乎乎的蘿卜湯,留在口中的是食物甘甜的滋味,沁入心脾的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蘊悠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