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導報記者日前從山東省商務廳獲悉,2025年前三季度,山東對金磚國家進出口達5506.23億元,約合773億美元。照此計算,山東對金磚國家年進出口額或將突破千億美元!11月10日,前來濟南參加 “對話金磚—山東企業創新發展交流會” 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就金磚擴容背景下綠色低碳轉型的新機遇等議題,接受了經濟導報記者的專訪。
在許勤華看來,金磚擴容后,成員國與伙伴國的經濟體量、經濟體制及市場需求呈現多元差異。這一橫跨亞非拉的合作網絡,不僅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擴容空間,更催生了綠色轉型創新的新動力。不同國家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制度優勢等將充分釋放,形成發展新動能。
更重要的是,合作機制的統一將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在缺乏協同框架的合作中,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往往導致高額溝通成本,而金磚擴容后,統一合作框架下的政策協調性持續增強,有效減少了各類合作壁壘。經濟導報記者在前期采訪中了解到,已有參會嘉賓明確提出,希望與國內企業在綠色能源領域開展精準對接。
許勤華表示,這種對接將為國內企業拓展國際業務帶來多重積極意義,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在國家層面,金磚合作框架下將實現政策高效對接,保障合作協同性;在金融層面,綠色轉型離不開資金支持,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作為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項目籌措資金的重要平臺,將隨著擴容迎來綠色轉型投資的持續增長;在企業層面,將有效破解跨國合作中的標準融合與對接難題,為企業跨境經營掃清障礙。
針對金磚擴容后如何落實貿易便利化協定、降低貿易成本的問題,許勤華提出,未來有望在國家主導下,推動自由貿易便利化協定升級。可依托升級版協定,在成員國及伙伴國的特定區域設立兼具保稅倉儲與智能協同功能的合作載體,進一步簡化通關手續、提升貿易效率。她強調,中國在主導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合作機制建設中積累的豐碩實踐成果與成熟經驗,經過實踐檢驗,可有效賦能金磚國家合作框架建設,進而構建起既契合各成員國核心利益訴求,又能充分滿足中國國內企業發展現實需求的多邊合作新模式。
隨著全球南方國家持續加入,金磚國家間的比較優勢愈發凸顯。以能源領域為例,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已超60%至70%,實現跨越式高速提升。這一成就的背后,離不開國家層面系統性的政策引導與戰略規劃、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規模的持續擴大與產能布局優化,以及全產業鏈體系的不斷完善與核心技術的迭代突破。
金磚國家的能源格局與發展定位差異顯著,部分為能源資源出口國,部分為能源消費大國,部分以能源運輸通道為核心角色,還有部分處于多元發展定位。而中國在低碳轉型中積累的成熟技術路徑與實踐經驗,對金磚國家及全球南方國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這些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其發展階段與轉型訴求,與中國曾經歷的發展歷程高度契合。我國新能源領域的 “新三樣” 等優勢產業及智慧化、數字化能源解決方案,可助力相關國家跳過傳統化石能源依賴階段,直接邁向光伏、光儲一體化、風光儲氫一體化等低碳導向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成為中國在能源領域極具分享價值的實踐成果與合作亮點。
山東作為工業大省,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且正全力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許勤華認為,在綠色轉型大背景下,山東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國際合作中,綠色發展技術路徑的推廣離不開文化影響力支撐,山東在文化建設領域的領先地位,為其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同時,山東產業體系完備,能源領域眾多民營企業在下游環節各展所長,為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傳統產業向創新型業態轉型的實踐經驗尤為突出。
目前,不少山東企業已走向全球各大洲,在非洲關鍵礦產資源開發、生產加工及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等領域取得亮眼成效,這些源于改革開放以來長期積累的深厚積淀,將為金磚國家合作提供寶貴的實踐樣本。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