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LAT企萊(下稱“企萊”)是一個專注于中國與拉丁美洲(下稱“拉美”)國家之間小額跨境批發的B2B電子商務平臺,其核心使命在于降低中拉貿易準入門檻,助力更多中小微企業能夠輕松地參與到國際貿易中。此次參加“對話金磚—山東企業創新發展交流會”,核心目標為對接充電樁及新能源領域相關企業,尋求合作機遇。
為何一家小額跨境批發平臺切入到新能源充電樁領域?
對此義烏銘展進出口董事長、上海拉丁諾網絡科技創始人汪敏給出了答案。
汪敏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此次平臺布局新能源充電樁領域,實則是企萊中長期戰略升級的一個自然結果。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跨境批發這塊積累了非常多的供應鏈資源和買家網絡,同時構建起比較成熟的數字化運營體系。雖然新能源的技術門檻、資金門檻都更高,但也正因如此,該領域代表著未來的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方向,企萊希望在這個領域提前布局,從“跨境貿易平臺”升級為“產業出海賦能平臺”。“現在新能源,尤其是充電樁,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浪潮。它不僅僅是一個新產品,更是一場能源結構與出行方式的革命。我們希望通過已有的跨境體系,幫助中國的新能源企業更快走出去,特別是進入拉美這樣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汪敏解釋說。
在汪敏看來,近年來,山東省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成效顯著,不僅具備完善的制造體系,還有一批具備國際化意識的新能源企業,在充電樁、電機、電控等環節已經形成產業集群優勢。
拉美市場其實對性價比和適配性要求都很高,而這正是山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一方面山東企業的產品可靠,價格具備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山東企業在結構件、控制系統、戶外耐候性這些細節上做得非常扎實,產品特性和拉美地區的氣候條件及使用環境高度契合。“我們認為,山東的新能源產業帶完全具備成為‘中國新能源出海第二曲線’的潛力,特別是在拉美市場。”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由于拉美各國的電壓標準、插頭規格、認證體系、氣候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許多新能源企業在進入該市場初期便因為這些細節問題受阻。
針對這一痛點,汪敏介紹了企萊平臺的“三步走”解決方案。第一步,平臺會系統收集并整理各國的認證和法規要求,比如巴西的INMETRO認證、墨西哥的NOM標準、智利的SEC等,為企業提供清晰的合規指引;第二步,我們會聯合第三方檢測機構,為企業提供檢測與標準咨詢服務,助力企業滿足當地市場準入要求;第三步,在本地化適配環節,協助企業做技術優化,比如防曬、防塵、防潮、防高溫等需求調整設備外殼結構。“這些看似細節,其實就是能不能真正落地拉美市場的關鍵。”
汪敏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未來企萊會借鑒“海爾式”,打造“硬件+服務”模式。在汪敏看來,海爾在海外能成功,不僅依托優質硬件產品,更得益于完善的服務體系與品牌信任度的構建。“我們希望把這個經驗融入新能源賽道。未來不僅僅幫企業賣充電樁,更希望推動他們建立‘充電樁+智能管理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例如,幫助企業開發SaaS后臺,實時監測充電樁使用數據、遠程維護、計費管理,這樣拉美客戶買的不僅是一臺設備,而是一整套可持續運行的系統。我們相信,這種‘硬件+軟件+服務’的模式,才是真正能讓中國新能源品牌在全球立得住的方式。”
“山東的新能源企業正站在一個歷史的節點上,我們愿意做那個‘橋’,讓他們更早、更穩地跨出國門,在拉美市場開出新的增長曲線。”汪敏說道。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