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國際市場,現在已經從產品貿易為主轉向產業生態為主,并已經邁入長期布局、根植當地的新階段,如何把握機遇、解鎖新可能?11月10日下午,在“對話金磚——山東企業創新發展交流會”后,世界貿易中心協會亞太區商貿服務顧問委員會主席朱小蘭在接受采訪時分享了其觀點。
“我們中國企業拓展國際貿易,已經從過去的產品貿易為主,轉變到現在的產能、甚至是產業生態拓展的局面。我們現在更側重的是,產業優勢如何以生態的方式走出去。”朱小蘭認為,從過去的短期貿易形態到現在的長期布局、根植當地,企業走出去要關注的是全球局勢,產業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的重構,以及自身的戰略布局。這對于中國企業來講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機遇。
對于企業在選擇國際業務拓展的戰略目的地時應具體考量的重點,朱小蘭認為,要看“三力”、布“三站”。
“三力”中第一個“力”指的是宏觀吸引力,即要判斷整體未來的增長趨勢怎么樣。第二個“力”指的是產業承載力,在整體有增長趨勢、有人口紅利、也有好政策的基礎上,當地產業承載力與企業自身的戰略是否匹配也很重要。第三個“力”指企業的競爭力,要綜合企業自身的產品優勢和技術優勢。
基于此,企業還要布“三站”。首先是布第一站,到底是去新加坡以輻射東盟,還是去摩洛哥以輻射歐洲等。其次是跳板站,比如要去歐美市場,首先要去到東南亞,把供應鏈放到生產基地。第三站就是終局市場在哪里,對于有些頭部企業來講,要直接面向終局市場。所以企業要綜合考慮“舍”和“得”。
據了解,世界貿易中心協會是國際投資與貿易促進機構,截至目前在近100個國家、322個城市擁有世貿中心。朱小蘭介紹,協會集成眾多專業服務機構,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合規、稅務、人才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問題。“找到更靠譜、更有信任感的國際朋友圈,對于企業而言其實也很重要。”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