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隨著胸部CT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結節被篩查出來。眼下正值年底體檢高峰,一旦體檢發現肺結節,就意味著會有發展成肺癌的風險嗎?肺結節是否需要立刻手術呢?
肺結節≠肺癌 絕大多數是良性
專家介紹,2毫米以上的結節都能在CT上發現。肺結節不等于肺癌,而且絕大多數是良性的,胸部CT檢查初次發現肺結節,先不要恐慌,應根據醫生的建議定期復查,觀察肺結節的變化。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 楊帆:大家在很多地方,把磨玻璃結節制造了太多的焦慮,把磨玻璃結節太多地等同于肺癌,產生了大量的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 支修益:特別是復合肺結節直徑小于等于3厘米的磨玻璃結節,95%以上都是良性的。通過觀察大小、邊緣、密度的變化,來決定是否需要臨床干預。小于6毫米的不需要干預,年度健康體檢即可。
專家建議:50歲以上高危人群應做胸部CT
雖然大部分的肺結節是良性的,不需要治療,但近些年來,40到50歲左右的肺癌患者明顯增多。由于肺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70%到80%的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因此,專家提醒,5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至少應做一次胸部CT進行肺癌的早期篩查。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 支修益:如果年齡大于50歲,吸煙指數超過400以上,也就是每天吸煙超過一包,連續吸煙超過20年的煙民朋友;有腫瘤家族史的,包括肺癌家族史,既往有肺部慢性疾病的人群;有環境職業暴露的人群,這些人如果還沒做過胸部CT,建議做胸部CT。
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正逐年提升
肺癌雖然相對高發,但目前我國已有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法。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癌癥防治體系的持續完善、規范化診療水平穩步提升,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正逐年提升。
今年53歲的郭女士,剛剛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接受了肺結節微創手術,體表只有一個創可貼就可以貼住的3毫米大小的傷口。郭女士在2021年體檢時,發現右肺有一個小結節,大小約為4毫米。今年復查顯示,結節長到了6毫米,并且形態較為可疑。這個小結節成了郭女士的一塊心病,不開刀擔心是肺癌,開刀要切除一大塊肺組織,心里又很害怕。
患者 郭女士:醫生說我是高危結節,一直在心里是定時炸彈,每年都擔心,每年我都在隨診復查。今年復查,結節長了,醫生建議我可以采取這種新技術。
新型微創技術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
手術團隊在患者胸口,通過3毫米大小的穿刺孔,在導航系統的引導下,把專用球形切除器精準送達肺結節所在位置,隨后球形切除器張開,包裹肺結節后,將病灶切除并取出,在肺內僅留下直徑約15毫米的球形切除空腔。當天,郭女士的手術非常成功,術后病理檢驗證實,她的肺小結節是原位癌。這種新型微創技術讓手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 劉倫旭:目前非常多的肺的小結節,通過超微創的、損失很小的辦法,在更早期的時候就給處理掉,以最小的代價解決一個潛在的巨大問題。
新型療法推動肺癌治療進入精準化時代
目前,隨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型療法不斷突破療效瓶頸,肺癌治療進入了精準化、個性化時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 楊帆:今天,我們對于早期肺癌談論的已經不是治愈,而是付多小的代價能夠治愈,同時保留正常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哪怕晚期肺癌,部分患者已經實現了慢病化,預期生存已經超過了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