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車不到十分鐘就開始冒冷汗、咽口水、胃里翻江倒海……你是不是已經默默接受了“我就是暈車體質”這個設定?
但其實,這件事和你的意志力、腸胃強弱,甚至心理素質都沒太大關系——真正的幕后主角,在你耳朵里一個特別較真的小部門身上。它叫前庭系統,藏在內耳深處,由半規管和耳石器組成。平時不聲不響,但干的是大事:管你走路穩不穩、轉圈會不會倒、坐車時知不知道自己在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體自帶的“運動感應器”,比手機陀螺儀還靈敏。
問題出在“信息對不上”。
正常情況下,它和眼睛、身體感覺配合得天衣無縫。比如你走路時,眼睛看到景物往后跑,前庭感覺到身體在前進,肌肉也反饋“腿在動”——三方信息一致,大腦就安心。
但你坐在車里,低頭看手機,情況可就亂套了——眼睛盯著屏幕,覺得世界靜止;你的前庭卻在認真匯報:車子轉彎、加速、顛簸,堅持認為“我們在動”!
這就像兩個人同時給你指路,一個說“往東”,一個說“往西”——你聽誰的?干脆啟動“安全模式”:心跳加快、出冷汗、唾液狂分泌……這并不是身體出了故障,而是一種進化遺留的“過度保護”機制。在遠古時代,感官信息嚴重沖突往往意味著中毒(比如吃了漂亮的毒蘑菇),嘔吐反而是救命反應。可到了今天,這套機制被汽車、輪船、VR眼鏡“誤激活”了。
這可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意志力差,更不是胃“矯情”,這是一種真實的生理反應。醫學上賜名“暈動癥”,說白了就是感官信息打架,身體被搞蒙了。
有趣的是,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被打懵”:
● 2到12歲的孩子更容易中招,因為神經系統還在發育,協調能力沒那么成熟;
● 女性整體發生率更高,尤其在月經期、孕期或服用激素類避孕藥時;
● 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也常常是暈動病的常客;
●甚至還有家族聚集現象——爸媽暈車,孩子大概率也逃不掉,說明基因可能悄悄寫了“易感”標簽。
但好消息是:知道原因,就能反著來治。
√坐車時盡量望向遠處的地平線或靜止景物,實在沒窗可看?那就閉眼;
√別在車上看書、刷短視頻、玩手游——這些動作等于主動制造沖突,純屬給自己加戲;
√出發前別吃太飽,尤其別碰油膩、辛辣或者帶酒精的東西,吃點餅干、面包等清淡的食物反而更穩。車內保持通風也很關鍵。
這些小調整,本質都是在減少感官之間的“誤會”。來自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眩暈病防治中心的溫馨提示:你的耳朵一直很靠譜,只是需要一點配合。如果你好奇:有沒有辦法讓這套精密系統“淡定”一點?甚至徹底告別暈車?別急,下期答案比你想象得更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