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瞬間:只是習慣性地側翻個身,卻感覺整個房間開始旋轉?天花板在打轉,墻壁在傾斜,床像漂在海上的小船,劇烈搖晃。突如其來如“地震”一般,繼而冷汗直流、不敢睜眼。持續幾秒到一分鐘,來得突然,去得干脆,轉瞬即逝。
是腦梗?高血壓?更年期綜合征?還是衰老的信號?
然而病因卻可能是耳朵里一塊會漂移的“石頭”,它正“調皮”地離家出走了。
耳朵里,真有塊“石頭”
別笑。這是真的。
在你耳朵深處,藏著人體最精密的平衡系統。我們耳朵的前庭系統里,有三個半規管,像三根相互垂直的液體環道,感知旋轉;還有一個叫橢圓囊和球囊的結構,里面貼著許多微小結晶——它們是耳石,由碳酸鈣構成。它不負責聽聲音,卻掌控著你走路是否平穩、轉身會不會暈、躺下時世界是否還在原位。
它們的職責,是感知重力。它們的位置,本該安靜地待在橢圓囊和球囊里,可有一天,隨著一次翻身、一次低頭、一次劇烈咳嗽,它們飄進了不該去的地方——半規管。在半規管淋巴液中“游來游去”便會引起眩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耳石癥”,醫學上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它不致命,卻極其精準地折磨人——只在特定頭位變動時發作,比如躺下、翻身、坐起、低頭、抬頭;持續時間極短——幾秒到一分鐘;反復出現——只要動作重現,眩暈就來。
這些細節,就是“耳石”的藏身線索
王阿姨(化名)正是如此。她向右側翻身就暈,左側卻沒事;白天低頭刷牙會有旋轉感,直起身立刻緩解;晚上睡覺像在拆炸彈,生怕頭一歪,世界又炸了。
這些細節,成了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山東省眩暈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呂亞峰破案的關鍵線索。
一個動作,揪出“肇事石頭”
面對焦慮的王阿姨,呂亞峰立即為她做了一個“動作測試”——頭向右轉,快速躺下,頭后仰。三秒后——王阿姨的眼球開始不自主地快速跳動(眼震),同時,那種熟悉的旋轉感再次襲來。
“右側后半規管。”呂亞峰說,“耳石找到了。”
一場“頭部導航”,讓石頭回家
治療隨即開始了。不是手術,不是打針,而是一套精密的體位變換,每一步都卡在角度與時間的臨界點,像在指揮一場微型“重力導航”。整個復位過程中,王阿姨配合著變換體位,手法結束后,當呂亞峰讓她再次嘗試先前誘發眩暈的姿勢時——神奇的是,那令人恐懼的“天旋地轉”沒有再出現!
幾天的恐懼,被一次手法化解。
預防“二次出逃”是關鍵
呂亞峰還不忘提醒王阿姨:“復位后48小時,睡覺要墊高枕頭;一周內避免突然低頭、彎腰、劇烈運動;若復發,切勿自行‘搖頭復位’,須專業評估。”
原來,那場猝不及防的失控,不是衰老的預兆,不是腦部的警報,只是耳朵里微小的“石頭”在錯誤的管道里,劃出了一道虛假的旋轉軌跡。而醫學的奇妙,就在于它能用最簡單的物理方式,讓迷路的小“石頭”,重新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