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鄒平,黃河三角洲腹地的 “中國棉紡織名城”,承載著山東紡織業的百年積淀。在這里,魏橋創業集團這一全球棉紡織領域的巨頭,正以研發創意的“智”與智能化生產的“力”,讓傳統紡織產業煥發驚人活力。
近日,我們走進魏橋紡織研發創意成果展廳與智能化紡織工廠,實地探尋這家老牌企業以綠色與智能“雙輪驅動”,在新舊動能轉換浪潮中實現領跑的真正“密鑰”。
展廳藏“奇布”,微米之間解除行業痛點
走進魏橋紡織研發創意成果展廳,柔和的燈光下,一件件看似普通的衣物卻暗藏“黑科技”。公司生產的全棉涼感T恤,在接觸到皮膚時,會給人帶來一種清涼感,適用于夏季高溫天氣;而主打吸光發熱的衣物,在外部光線照射下,可將吸收到的外界光線和人體散發的溫度轉化為熱量,面料溫度逐漸上升,暖意清晰可辨,適用于秋冬天氣。

納米纖維細度高但強力低,傳統紡紗技術無法駕馭。魏橋創業集團與東華大學等高校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攻關,以棉纖維為基體,通過鑲嵌紡新技術實現了棉纖維與納米纖維的跨尺度紡紗,通過發揮納米纖維超強的表面效應,用極其微量的功能材料來實現棉類產品的功能化。全棉功能性納米纖維復合紗線,既保留了純棉的舒適質感,又賦予了面料“一涼一暖”溫度可調節功能。
“全棉功能性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我們每一個環節都重視成本管控。并且,發揮企業的全產業鏈優勢,從紡紗到織造、印染直到成品,都在企業內部完成,使得先進的產品也有優秀的性價比。目前,在多家一線服裝和家紡品牌得到了應用,今年共創造經濟效益1300多萬元,顧客反饋產品的性能和市場接受度都非常好。”山東魏橋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呂治家說。
展廳內的陳列,實則是魏橋紡織創新實力的縮影。從抑菌防螨的母嬰面料到耐磨抗皺的工裝布料,從可降解的環保纖維制品到高支高密的高端家紡原料,創新產品的背后,是企業對產學研融合的深耕。魏橋紡織突破技術壁壘,深耕科技創新,憑借其自主研發的微納米鑲嵌紡技術,解鎖紡織“黑科技”,“穿衣按需調節”的全新消費時代正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工廠顯“智慧”,萬錠用工僅需十人
如果說科技研發是魏橋紡織的“創新大腦”,那么智能化紡織工廠就是其 “硬核肌肉”。
來到魏橋紡織智能化紡織工廠,我們并未看到傳統紡織廠機器轟鳴、工人穿梭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井然有序的“無人車間”。

車間內,長達35千米的智能化軌道輸送系統如銀色脈絡貫穿全場,從粗紗到產品入庫都是全自動化運輸,包裝無需人工介入。5G激光導航的AGV運輸小車靈活穿梭,穩穩承載著直徑1米、重達50公斤的棉條筒,在梳棉與并條工序間精準轉運;智能落紗粗紗機前,機械手自動完成落紗、換管、轉運一系列操作,粗紗滿紗通過軌道系統直達紗庫,空管則自動返回落紗架,整個過程行云流水。

同時,車間配備智能化控制系統平臺,管理人員隨時隨地都能通過終端設備查看各工序可視化畫面,實現遠程監控與管理。通過美國EFS電子配棉技術與自主構建的智能訂單工藝大數據平臺,系統可依據訂單信息自動評估原料,制定最優配棉方案,不僅提升了原料利用率,更確保了紗線品質的穩定性。
從實驗室成果到規模化生產,魏橋創業集團的“智能工廠”成為關鍵支撐。依托多年紡織經驗與智能化升級,企業構建起獨具特色的專家知識庫、配棉系統及無縫化物流系統,基本實現了無人化作業。目前,生產效率提升超38%,萬錠用工僅需10人左右,較傳統模式減少80%。魏橋紡織的智能管理系統整體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紡織產業智能化發展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誕生至今,魏橋創業集團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完成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作為山東紡織服裝產業的核心支柱企業,魏橋紡織的轉型之路,正是山東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的生動縮影。
走出智能化工廠,陽光下的生產基地整潔有序,看不見濃煙廢氣,聽不到嘈雜噪音。這家深耕紡織領域數十載的老牌企業,正以研發創新為筆、智能技術為墨,在黃河三角洲的沃土上,描繪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畫卷,為山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王曉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