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莊市山亭區桃山頭村里,有一位特別的住戶——95歲的抗戰老兵、老黨員邵性運。
邵性運生于1929年10月。14歲那年,他已是徐莊鎮半山灣村里給地主放牛隊伍中的一員,身邊有十三個同樣年紀的伙伴。然而,平靜的生活被日寇無情打碎。“那時候日本人一進村就燒殺搶掠。能搶走的都搶了,能點著火的都點了!”
1944年3月,一個決定在邵性運和伙伴們心中萌生——去當兵,打鬼子!放牛的隊伍里,十二個少年郎,懷揣著保家衛國的樸素信念,毅然選擇了扛槍抗日的道路。老人清晰地記得:“白天不敢活動,晚上才敢出來趕路,去投奔八路軍。”在沉沉夜色掩護下,他們像涓涓細流,匯入了八路軍魯南軍區的洪流。
入伍后,新兵面臨著分配。人高馬大、體格健壯的新兵被選去了前線。而那時的邵性運“又瘦又小”,被分到了后方。他和朋友們就此分開,被帶到了更加隱蔽的山區,進入了魯南軍區后勤部。
“后來領導看我年齡小身板瘦,讓我回家,過兩年再來。”這突如其來的“遣返”令,讓邵性運心急如焚,“我不愿意,急得哭了。”幾十年后的今天,老人講述這段往事時,那份不被認可的焦慮似乎還在眼底閃動。
峰回路轉。他的哭聲,引起了時任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的注意。首長看著這個倔強哭泣的“小不點”,動了惻隱之心。“來當我的勤務兵!”司令員的一句話,改變了邵性運的命運軌跡。就這樣,他來到部隊首長身邊工作。
邵性運在部隊中耳濡目染,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迅速成長。有一天,部隊的領導找到他問:“有個任務,敢去嗎?”沒有半分猶豫,少年挺起胸膛:“敢去!”
任務的內容是遞送一封極其重要的信件。路程三十多公里,沿途日偽軍崗哨林立,盤查森嚴。
如何穿越封鎖線?智慧在戰火中迸發。部隊為邵性運精心設計了偽裝:信件被巧妙地藏進了一個用蒲草編織的螞蚱拍子(一種比扇子略小的自制工具)里。而他手里,則提溜著一串用馬尾草穿著的螞蚱,活脫脫一個外出逮螞蚱的鄉村少年。
“半夜走的,到了都天亮了。”老人回憶道。深沉的夜色是他最好的掩護。他一手拿著那個藏著信件的螞蚱拍子,一手提著一串螞蚱,勇敢地沒入了黑暗。一路疾行,疲憊與緊張并存。果然,路上遇到了鬼子盤查。鬼子兵打量著眼前這個又矮又小的“孩子”,看著他手里的螞蚱草串,那副孩童的模樣迷惑了敵人。“看我又矮又小,就沒懷疑。”邵性運語氣平靜。
歷經艱險,終于抵達目的地桑村,信件安全送達。更重要的情報也隨之而來。桑村的地下黨同志根據掌握的信息,寫下了回信——一支百人日軍中隊的行軍出發時間及詳細路線圖!
邵性運帶著這封至關重要的回信,安全返回部隊。果然,日軍中隊按情報所述路線行進,中途休息時,放松了警惕。埋伏已久的八路軍戰士如猛虎下山,發起了襲擊!戰斗干凈利落,這支日軍中隊被成功消滅。一次精準的情報,轉化為一場漂亮的殲滅戰。邵性運也因此被魯南軍區授予一等功!
抗日戰爭勝利后,解放戰爭的烽煙再起。1947年在魯南戰役中,邵性運的大腿被子彈穿透,手背也中了一槍,隨后被送往臨沂后方養傷。“被子彈打中熱乎乎的,不覺得難受,一會兒出了血才感覺疼。”老人平靜地敘述著生死瞬間,那份經歷血火淬煉的平靜令人動容。
戰火的洗禮,更堅定了邵性運跟黨走的決心。1947年9月,他在魯南軍區后勤部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大眾新聞記者 劉宸 藍天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