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濟南市章丘區“鄉村好時節·游購鄉村”系列活動接續舉辦,7月12日,2025白云湖生態文化旅游節開幕;7月13日,第七屆“過半年”鄉村振興戲劇節在章丘區官莊街道石匣村啟動……豐富多彩的活動,聚人氣、育商機、促消費、增收入。
炎炎夏日,章丘區白云湖的萬畝紅蓮綻放,百鳥翔集,繪就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生態畫卷。當地政府圍繞一湖風景做文章,在現場舉辦特色產品展、非遺“匠心手造”展、“尋美白云湖”書畫攝影大賽等活動,鮮切荷花、現采蓮蓬、荷葉茶等特產,吸引了大批游客。
近年來,白云湖先后開展了退漁還濕、湖庫清淤、湖庫連通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水域面積2.6萬余畝,濕地率83.2%,水質達到了Ⅲ類標準,是章丘區首家國家濕地公園、濟南市面積最大的天然濕地、山東省第三大湖泊。
立足生態資源,深耕“水”特色,白云湖街道打造了“荷香柳綠 十里長廊”,帶動11個村連片種植白蓮藕1000余畝,畝產量約3000斤,年銷售額500萬元;開發鮮切花種植,培植適合觀賞、保存的荷花,打通包裝物流渠道,銷往全國各地。同時,進一步延伸生態農業產業鏈,對荷葉、蒲公英、白蓮藕三大品類進行深度加工,形成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年銷售額突破600萬元。
此外,當地推動嘎啦蘋果、辛豐金蟬、菌菇等優勢產業“多點開花”。新引進的玉園生態園菌菇種植項目,年產鮮菇70萬斤,每年助力村集體增收50萬元。辛豐村探索果木經濟與金蟬養殖結合,“樹上果、地下蟬、林間菜”的“林下經濟”模式高效運行,一畝果園蟬年產量就可達一萬多只,經濟效益頗為可觀。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建設“水鄉云筑”民宿聚落區,新建及改造民宿72處,打造春露營、夏賞荷、秋飄葦、冬觀鳥的文旅模式。
走進官莊街道石匣村,村里的老戲臺又熱鬧起來。這個千年古村是章丘梆子的發源地,一直有“過半年”的傳統,“看大戲、吃伏羊、過半年”的習俗流傳至今。黨中華、宋小川、裘蕓、李政寬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曲藝名家攜拿手好戲精彩亮相,從經典戲劇選段到新編歌曲、戲歌,傳統與現代在方寸舞臺間碰撞交融。鼓點鏗鏘,絲竹悠揚,章丘梆子、河北梆子、京劇、花鼓戲等多種戲曲形式輪番上演。非遺市集上,各種“章丘手造”特色產品,如蒲柳編織、章丘鐵鍋、根藝泥塑等,讓游客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非遺,同時,也帶動了農家樂、民宿的客流量。
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和地方特色,章丘區將文旅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鄉村好時節·游購鄉村”系列活動,將全區的優勢資源“串珠成鏈”,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讓文旅流量加快轉變為經濟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