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業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產銷規模首次雙雙突破1500萬輛大關,多項指標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創歷史新高。在政策紅利、企業創新與行業治理的多重驅動下,中國汽車產業不僅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更通過整治“內卷式”競爭、優化供應鏈生態、加速全球化布局等舉措,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產銷雙超1500萬輛
新能源與出口成核心引擎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62.1萬輛和156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5%和11.4%,首次實現半年產銷雙超1500萬輛的歷史性突破。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搶眼:產銷量達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增幅均超40%,市場滲透率攀升至44.3%,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與此同時,汽車出口持續高增長,上半年出口量達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激增75.2%,比亞迪、吉利等品牌在歐洲、東南亞市場的門店數量同比增長超40%,彰顯中國制造的全球競爭力。
補貼政策激活存量市場
以舊換新撬動市場結構性變革
亮眼數據的背后,政策紅利發揮了關鍵作用。2025年以舊換新政策全面升級,補貼范圍從國三及以下車型擴展至國四排放標準,精準覆蓋占比達58%的老舊車輛。截至6月底,全國補貼申請量突破412萬份,近七成購車用戶受益,增換購占比達68%,推動消費結構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更新”。這一政策不僅短期提振消費,更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上半年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升至53.3%,自主品牌滲透率高達75.4%,技術、價格、服務三重優勢加速“出海”,改寫全球產業格局。
從“內卷”到“共贏”
多維度治理重塑行業生態
為破解“無序價格戰、賬期拖長、虛假宣傳”等行業頑疾,汽車產業啟動系統性治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先后發布《規范企業數據發布倡議書》《駕駛輔助宣傳規范倡議書》《公平競爭秩序倡議書》,叫停“銷售周榜”炒作、規范自動駕駛宣傳,遏制惡性競爭。17家重點車企(包括中國一汽、比亞迪、上汽、小米等)承諾“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其中上汽、北汽明確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緩解中小供應商現金流壓力。隨著新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于6月1日實施,產業鏈互信根基進一步夯實,行業生態邁向良性循環。
在高質量發展浪潮中,企業創新成為核心動能。合資企業加速“本土化2.0”戰略: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投資億元打造超級融合架構電驅實驗室,上汽通用新能源產品占比目標2026年超50%;廣汽豐田首款純電SUV鉑智3X上市3個月訂單破3萬輛,中國工程師從“圖紙翻譯者”變為“藍圖繪制者”。與此同時,自主品牌借智能化突圍:地平線攜手大眾、博世等國際巨頭,推動智能駕駛技術出海;華為、小米通過科技賦能,將汽車定義為“移動智能終端”。產品需求升級趨勢顯著,15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升至42%,智能駕駛、長續航、快充技術成為換購核心決策因素。
中國汽車產業“健康增長”成主旋律
盡管成績斐然,產業仍面臨深層挑戰。行業利潤率僅4.3%,與銷量增長形成反差,智能技術研發與補貼政策疊加擠壓企業利潤空間。二手車流通體系“堵點”待解:手續繁瑣、跨區域限制、新車價格戰沖擊二手車利潤(均價同比下降3.2%)。未來,第三批以舊換新專項資金7月到位,疊加地方“省+市”雙重補貼,有望在“金九銀十”掀起新一輪消費熱潮。長遠看,政策將從補貼驅動轉向機制建設,企業需以技術創新與全球化布局應對競爭。中國汽車產業正通過“存量更新+增量擴張”協同模式,為全球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產銷雙超1500萬輛的亮眼數據,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強大的韌性與動能。在政策精準引導、行業治理優化、企業創新突破的三重驅動下,中國汽車產業不僅實現規模增長,更在高質量發展維度取得實質性進展。未來,隨著長效機制完善與全球化步伐加速,中國汽車有望以技術引領、生態共贏的姿態,持續釋放產業活力,為世界汽車產業變革注入新動力。
|